作家oKJf4v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主要精神是歌功颂德、展露天朝威仪、镇摄四方不臣。
第二类,是每日的例行朝会,五品以上官员参加,这种朝会一般都会切实的去处理政务和琐事,各部司衙门主官和十六卫府的武将,都可以就职权范围类的事情上奏。第三类就是比较随意承庆殿议政了,一般都是皇帝和三省官员小范围商议一些国事,有时候会根据需要,特意召集相关六部官员和各地兵政将领参加。
真要论起来,第三类氛围比较轻松,由皇帝主持,大家畅所欲言,可以就一些政务进行充分的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基本上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而第一类,不讨论具体的事情,没有利益争夺,大家也不会紧张。
可这第二类,就比较让人纠心了,就像一个所有势力公认的角斗场。各方派系势力都可以在这里发起诉求,汇报、参奏、攻讦、合纵联横、勾心斗角,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任何一件事,在这里被抖出来,都像是湖里仍进了一颗巨石,会引多大的波澜,引起多少人的关注?进而参与其中博弈,最后会引发多大的海啸,谁也不知道?
甚至连皇帝也无法控制这类朝会最终的走向。
是以房玄龄最担心的就是这个,严格意义上来说,今天的朝会,才是李承乾做为皇帝的第一次公开主政,能不能压得住阵,开上一个好头儿,为以后的主政打下基础,就看今日了。
从贞观四年,定襄大战后,李世民威望大涨,房玄龄就开始主政朝堂,在太极殿也待了近二十年。房玄龄也发现今天的朝会有些不正常,群臣们似乎都特别亢奋。
房玄龄明白,天可汗的离去,那股横压当世的威胁不在了,让所有人心中都轻松了一大截。
旧有的格局被打破,新的次序即将建立,在这个关键时刻,房玄龄才更忧心。
以前李世民在朝堂中的格局,是李世民平灭无数反王和势力,打下大唐天下;而后又挥兵北伐,击败北方霸主颉利,换来贞观一朝二十年的治世;开疆扩土一倍以上,战功赫赫,封国无数带来的。
这其中任何一项,都不是在外流浪十多年,然后回长安捡了个便宜皇位的李承乾能比拟的。
若说李世民在群臣心中的地位有九分,而如今的大唐天子,则是一分也没有。
朝臣们也不可能用以前和李世民相处的那种方式,和新君相处。
而这种形势格局,依房玄龄多年的政治智慧来看,多半就会在今天的朝会上垫定。群臣们必然会齐心协力,默契的挤压新皇的权力,这一点儿是大势所趋,就连房玄龄也阻拦不了。
而且,在房玄龄心中,让出去一些也好。
一个人的权力和实力是成正比的,新皇帝没有那样的实力,而握有超出其实力的权力,必然不是好事。能担三十斤,硬要贪心的去担三百斤,是祸非福。
退让是肯定的,可退多少,房玄龄有些拿不准?
这要看当今皇帝的手腕和能力,以及朝臣们心中的预期,这些都要在今天的朝会上,通过复杂的碰撞和博弈来确定。若是两方相差太大,最后恐怕就难以收场。
眼看借着贞观十一年的突厥大军威势,化解了长孙无忌的攻势,也镇住了即将混乱的朝堂。房玄龄暗暗松了口气,看了看时辰,朝会已过半,待会儿自己再找两件不重要的事汇报一下。
拖延一下时间,今天的朝会就结束了
不过,房玄龄心里一点儿也不乐观,长孙无忌退的太快了,还没有达到房玄龄心中预计的权力分配的边缘,就缩了回去。
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儿?
房玄龄和长房无忌两人对于今天朝堂的趋势和发展,都是心中有数的。房玄龄悄悄的撇了一眼长孙无忌,恰逢长孙无忌也看过来,视线在空中隐询相碰。
房玄龄疑惑的抬了抬眼皮,长孙无忌脸色阴郁的摇了摇头,房玄龄的一颗心迅速沉了下去。
长孙无忌也是心中苦涩,昨晚他在府中等了一宿,想等李言亲自前去拜访,请教国事。毕竟自己即是舅舅,又是现在的托孤和未来的辅政大臣,君臣二人一心,才能控制好局势。
这个沟涌是必需的,至于是长孙无忌入宫去找李言,还是李言上门请教都可以。
可长孙无忌觉得,自己除了是托孤重臣外,还是皇帝的亲舅舅。外甥亲自登门,一来对外显示皇帝对长孙家族的宠幸,以便自己能更好的主政,获得群臣的看重;
二来也能展示新帝虚怀若谷,尊重老臣的谦虚作风,就算传出去,也是美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