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oKJf4v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都督府品秩从二品,中都督府正三品,下都督府从三品。
都督府都督既是军事长官,故其僚属也以长史、别驾、司马为名,品级各有不同。
大都督因权势太重,难以委任臣子,一般都是以亲王遥领,像李治就是并州大都督,而辽州大都督府大都督,以前是吴王李恪,现在是太子李象。
漠南大都督府大都督,现在是另一位皇子,代王李厥,阿史那云在李言登基后,已经卸任所有职位,进入后宫为妃了。
因为唐朝战力比较凶悍,动不动就拿下草原和西域等领地,这些地方地广人稀,多民族杂居,多以部族形式,迁徙流动生活,不适合太过紧密的管理。所以诞生出了另一种管理方式,就是都护府。
都护府多在边疆地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所谓‘都护’,其意在监察,管理较为松散。
都护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罪过,总判府事。
唐从贞观到天宝间,先后设置过六个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因为李言的乱入,对草原进行了篡夺,历史被搅得一团糟。原来从东到北再到西的都护府管辖区域被分成了三种状态。
东北方向彻底被平定,纳入朝庭直接管辖,设置了较为强力的都督府来管理。
安北、单于、北庭,则被突厥汗国重新夺去,彻底落到了突厥人手中。
原安西都护府的区域则被分封给了世家勋臣做为诸侯国,完全丢了出去,自然也没有了都护的意义。
而安南都护府,被改为安南大都督府,中南半岛全在其管理范围,分成了两个道数十州,纳入了朝庭直辖。
相对于遥远的南方半岛,区域更小的辽州大都督府却被分成了三个道。即是因为这里处在南北两大势力的中间,距离中原王朝太近了,地理位置太过重要。
也是因为这里太容易失去了,辽东半岛几乎自成一系,非采用严格的制约方式不能掌握。
李言登基后,让两位儿子,一位太子兼任辽州大都督府,一位亲王任漠南大都督府,也是借鉴了后世,天子守国门的方法,以显示对这里的重视。
不过亲王们都是遥领,一般都是选用当朝悍将做为长史,代替这些大都督亲自戍边。像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就是英国公李绩,辽州大都府长史是薛国公长孙顺德。
漠南道情况比较特殊,以前阿史那云做大都督的时候,朝庭为了逐步掌握这股力量,在阿史那云的儿子阿史那厥出身后,就任命其为长史,实际上权力还是在阿史那云手中。
如今,阿史那云入了宫,阿史那厥也认祖归宗,为了安抚漠南的军民百姓,李言提出了任命李厥为漠南大都督,兼任长史,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镇守此地。
朝庭重臣们考虑到这里的特殊情况,也就认了下来。只是又塞了一批中低层将领进去,尽一步掌握这支力量。
对于李厥来说,两边都是自己人,增加汉人在漠南地区的影响力,也有助于他对这块儿地方的掌握和朝庭对他的包容接纳,于是也没有提出什么异议。
至于那些游牧民族的将领们,对于容入大唐没有什么抗拒。草原上的部族历来都是谁强就跟谁,没有什么国家和立场的概念,有的只是利益,只要能过好日子,跟着谁都行。
反正他们只要在草原上,生活方式就不会发生什么变化,依然是逐水草而居,放羊牧马,和婆娘生孩子。哪天大唐败给了突厥,他们自然而然又会变成突厥的子民。
不管是被大唐的军队驱使打突厥,还是跟着突厥的军队打大唐,他们都没有什么心理障碍。
北地的难以约束,是地理形态和依环境产生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很难用人力来改变。
自古以来,游牧民族似乎好像就是一个和中原王朝相敌对的势力。
其实这样的看法并不准确,应该说这片广阔无边的草原,从来都不属于任何一个势力,只是偶尔会崛起一个强大的部族,联合一大群势力,学着中原王朝。
组建一个有名无实的‘汗国’,与中原皇朝针锋相对。
这样的汗国寿命,一般取决于那个打造汗国的强力统治者的寿命,最多传不过三代,就会分崩离析。
而维持这种‘汗国’整体的重要方式,就是不断对外用兵征战,不断的调整兵权,并且用扩张的利益安抚众人,大可汗在不断攻城灭国的过程中持续积累威望。
还有转移矛盾,树立强敌带来危机压制等等,多种方式并行之下,才能勉强维持整体不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