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oKJf4v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老朱从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到四十岁的时候已经打败张士诚和陈友谅,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在应天府称帝,建国大明。
朱棣四十岁起兵靖难,抢过江山后,此后余生,多次领兵征伐漠北,打了无数的仗。
老朱十五年打下大明,朱棣二十年,却无实际建功,最后自己更是身死榆木川,十分悲情。从实际效果上来看,草原该闹还是闹。
五次大规模征讨,草原几大势力越打越强。到了小朱宣宗的时候,还要继续出兵,英宗时更是皇帝都被掳了去,鞑靼兵临京城,肆略京畿,大明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
朱棣打的仗都是些滥仗,看起来慷慨激昂,可歌可泣。
实际上都是为了打仗而打仗,完全没有为政治服务的意思。朱棣每次出征,都把自己的行为描述成必然之举,好像不打这一仗,胡虏就要杀进来,大明就要亡国的感觉。
可事实是,他越打敌人越强,越打敌人越多,越打大明越弱,完全没有那种一仗可定几十年太平的效果。
说他穷兵黩武一点儿错都没有,打仗要讲时机,更要讲效益,打仗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不是为打而打。
朱棣一辈子没好好享受到帝王的尊荣,一直为国戍边,仗没少打,活儿没少干,比四圣君的付出都要多,有苦劳却无功劳,直到殒落在征伐的途中,都没有拿出来足以彪炳史册、留传千古的辉煌成绩。
到临死的那一刻,想必朱棣心中都有着无以言说的满腔悲愤和不甘。
以至于他宁可像诸葛武侯病死五丈原那样,死在为国冲锋的路上,为自己波澜起伏的人生,划上一个悲情的句号,足见这位枭雄对自己一生的意难平。
难道永乐一朝,这些仗真的非打不可吗?
不从政治的全局角度去考虑,单纯带着军队去草原上杀个几万、几十万胡人,毫无意义。
明宣宗和明英宗就是学朱棣,这才导致一死一伤,王朝凭添了许多变数。后世的大明再无皇帝大规模的征讨,万历更是三十年不上朝,一辈子都待在后宫。
大明不也延续了近两百年,可见永乐时期,北方局势也没有那么险峻。
做为右贤王的李言对此十分清楚,现在大唐北方的草原上,估计人口能达到五六百万之众。游牧民族全民皆兵,除了老的走不动路的,和小的还没学会走路的。
就连女人和孩子也能熟练的骑马射箭,上阵杀敌。
除去老弱妇孺,现在能拉出来的青壮骑兵,在一百万左右,若是算上年轻较大也能参战的中老年人,能达到两百万之间,就算让大唐杀个一半,损失五十到一百万人。
只要有女人和孩子,有辽阔的大地草原,只需一二十年功夫,损失的这一半就能再度补充回来。而且补充的还是人人带着血仇的青少年,就像被大火焚烧后的草原,来年春雨一润,就会复原。
所以说,纯粹杀人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
永乐时期的国力,虽然进取不足以平定草原,若退守保国,绝对是绰绰有余的。
至于彻底解决北方胡患,秦始皇想过,汉武帝也想过,曹操、杨广、李世民、赵氏兄弟都曾经有过这种宏图壮志。可事实是,自古只有北胡入主中原,却从来没有中原王朝真正统治过这块辽阔的土地。
在冷兵器时代,草原根本无法征服,也不可能永远解决,这是一个无解的题。
朱棣一直死盯着北方,频繁发兵,意图解决自古以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么多惊才绝艳的帝王,那么多强大无筹的帝国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实在是有些让人费解?
穷兵黩武,空耗国力,大概是这位志比天高的帝王,始终不能和四圣君相比的原因吧!
不能为政治服务的战争,是没有意义的。
依照李言多年的上位者经验,以及现在的大唐皇帝视角来看,能确定的是,就算没有朱棣的连年征伐,大明也足以自保,不会比连年出征要差到哪里去!
朱棣做的基本上可以说是无用功,这些仗完全可以不用打
李言也是在草原做了多年霸主的人物,深知草原上的民族生命力同样强悍。如同大地上的蔓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草原在,就永远不可能根绝。
草原上想要统一,更加艰难。
甚至说,统一对于草原部族来说,其实是一种灾难。之前的颉利和现在的右贤王,为了维护大一统,不知道做了多少自毁长城,自废武功的事情。
多少桀骜不训,骁勇异常,野心勃勃的部族首领,被他们亲手扼杀掉,就是为了维护一个整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