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九章 大明有救了【1 / 1】

醺浅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夜,深重的夜。

皇宫内外,一片死寂。唯有巡逻的禁军脚步声,在寒风中显得格外清晰。

崇祯躺在龙榻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檀香袅袅升起,却驱散不了心中的阴霾。今日收到的塘报如一根尖刺,深深刺入心脏,让他辗转反侧。

居庸关失陷,唐通叛变。

这消息虽说也在意料之中。自从大同、宣府两座重镇相继沦陷后,大明的崩塌已势不可挡。唐通投敌,不过是大势使然。可知道这个消息的瞬间,崇祯仍觉得五脏六腑都被浸在冰水中。八千精锐,那是他最后的希望啊。

“陛下还未安寝?”值夜太监轻声问道。

崇祯没有回答,只是望着帐顶发呆。青铜香炉中的檀香渐渐燃尽,寒意从四面八方涌来。他忽然觉得,这宫殿实在是太大了,大得让人觉得孤独。

“准备更衣吧。”崇祯忽然出声。

值夜太监一愣:“这这才寅时初刻”

“朕知道。”崇祯坐起身,“可朕睡不着。”

宫人们无声地忙碌起来,仿佛外面的天下大乱与他们无关。一盏盏宫灯次第点亮,将黑暗驱散开来。

“水”崇祯低声道。

值夜的太监急忙端来温热的白水,崇祯仰天长叹,一饮而尽。水是温的,可他的心却是凉的。

换好衣冠,崇祯来到东暖阁。高宇顺和王之心已在伺候,却少了个熟悉的身影。

“王承恩在守城”崇祯自语道,目光中闪过一丝苦涩。让一个文太监去守城,这主意糟透了。可他还能信任谁?朝中大臣,哪个不是各怀心思?守城这等要事,也只能交给王承恩了。

东暖阁内烧着地龙,温暖如春。崇祯坐在御座上,翻看着昨日的奏章。字里行间,尽是边关告急、粮饷短缺、兵临城下的紧急军情。

“报——”

一声高呼打破了东暖阁的宁静。崇祯抬头,只见一个魁梧的身影快步走来。

“田存直?”崇祯认出了这个御马监的提督太监。

田存直面带喜色,快步上前:“万岁爷!好消息啊!”

“何事如此兴奋?”崇祯放下奏章。

“皇墙北大街上排了几千人,大家都是自愿来投军报效的义民!”田存直激动地说,“这些都是自愿来投军的百姓啊!”

“当真?”崇祯双眼一亮,猛地站起身。

“我敢用性命担保!这才早上呢,到晚上怕是要过万了!”田存直信誓旦旦道,“臣亲眼所见,那些百姓个个都是精壮,有的还带着自己的兵器来的!”

崇祯快步走到窗前,远眺北方。晨光微熹,北城方向隐约可见人头攒动。他闭了闭眼,再睁开,并不是做梦!不由深深吐了一口气:“谢天谢地!祖宗保佑大明,有救了!”

王之心小心翼翼道:“陛下,要不要派人去核实一下?”

“不必了。”崇祯摆摆手,“田存直不会欺君。”

高宇顺上前道:“陛下,若真有这么多义民投军,是否要调拨军饷犒赏?”

崇祯点点头:“这是自然。传旨户部,立刻拨银十万两,犒赏投军义士。另外”

就在崇祯下令的同时,

端敬殿内,老太监李继周满面红光,气喘吁吁地推开了殿门:“千岁爷,千岁爷!大喜事啊!”

朱慈烺正在案前翻阅奏折,听闻此言,放下书册:“何事?”

“北大街上排满了投军的义士,足有几千人!”李继周兴奋地说,“这些都是自愿来保卫北京城的百姓啊!祖宗保佑大明,有救了!”

朱慈烺嘴角不易察觉地勾起一抹弧度。他斜睨了一眼这位激动不已的花甲老人,心中冷笑。什么祖宗保佑,分明是他早已设下的一个局。

“走,去北安门。”李继周来的时候 ,朱慈烺正在用早膳,此时随手抄起两个馒头就往外冲,身后的侍卫们早已习惯了他雷厉风行的作风,默默跟上。

“千岁爷使不得啊!”李继周闻言急得直跺脚,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今儿该上朝听政的日子,皇上若是问起”

朱慈烺充耳不闻,大步流星地往外走。一手抓着馒头啃,一手挥了挥:“本宫昨日已经告假三天,李局郎难道不知?”

“这这”李继周急得直搓手,脸上的褶皱都堆到了一起,“千岁爷身子已无大碍,老奴不敢瞒着皇上啊!”

朱慈烺眼珠子一转,扫了眼身旁魁梧如铁塔的侍卫:“王七,带上李局郎一起去。”

那侍卫立即会意,一把扣住了老太监的手腕。李继周想挣扎,却被那铁钳般的手掌牢牢控制。

穿过玄武门,越过万岁山,北安门终于近在眼前。寒风呼啸,城墙上的旗帜猎猎作响。

王承恩和吴襄正在门口低声密谈,见到朱慈烺连忙行礼。两人眼中都带着几分凝重。

“居庸关可是丢了?”朱慈烺看向吴襄,开门见山问道。

“太子真是神机妙算。”吴襄一脸钦佩,“唐通那厮果然投了闯贼,昨夜刚收到消息。”

李继周听得目瞪口呆。这位太子殿下,什么时候对军务如此上心了?往日里不是沉默寡言,唯唯诺诺吗?

“外头人数可点过了?”朱慈烺眼神微眯。

吴襄拱手道:“回禀殿下,约有四五千人,还在不断增加。街上到处都在传,说是朝廷发银子募兵,一时间连远郊的百姓都赶来了。”

朱慈烺暗自盘算,这个数目刚好。北京城现有五六十万人口,能募到这么多壮丁已是不错。只是这些人中,究竟有多少是真心为国,又有多少是为了那三两银子?

“殿下,”吴襄犹豫片刻,压低声音道,“臣听闻城中有人暗中散布流言,说是朝廷已经顶不住了,这次募兵不过是虚张声势。”

朱慈烺冷笑一声:“无妨,让他们继续造谣。本宫倒要看看,这些人究竟想做什么。”

“吴提督以为,该如何编制?”

“臣与王督公商议过,”吴襄正色道,“三个千人营最为合适。以臣家和祖家家丁为骨干,加上净军、东厂人手,可统领一营。只需再募二千五百人即可。”

朱慈烺点头:“就这么办。传话下去,今日只取二千五百人,要求无牵无挂者。”

“是!”吴襄领命而去。

李继周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这些天的变化实在太大。太子不但性情大变,还开始过问军务,难道真如宫里那些人传的,太子是被什么高人点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