喾虾一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全师傅,那可是在厨房摸爬滚打好多年的老把式了。
他往灶台前一站,摆弄起那些食材,那叫一个得心应手。什么萝卜白菜,什么鸡鸭鱼肉,到了他手里,仿佛都有了灵性,乖乖地凑到一块儿,组合成一道道喷香扑鼻的菜肴。
虽说他做出来的菜,不像后世那些星级餐厅里的菜品,精致得跟艺术品似的,摆个盘都能让人欣赏半天。但这菜一端上桌,香味儿直往人鼻子里钻,一入口,好家伙,那纯正的鲁菜味儿就在舌尖上爆开了。
实实在在,没有半点儿花里胡哨的东西。
李辰溪吃着吃着,脑子里突然就蹦出了后世那些米其林厨师。
网上不是有个段子嘛,说米其林的菜啊,就讲究“盘大、量少、抹酱、放草”。好家伙,就这么一折腾,普普通通的食材,价格蹭蹭往上涨,档次好像一下子就上去了。至于这菜到底能不能满足味蕾,反倒成了没人在意的事儿。
李辰溪想着想着,忍不住撇了撇嘴。米其林还搞了个厨师等级评定,跑到咱们中国来,对中国的厨师和美食评头论足。他们哪里懂咱们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啊?还真以为自己那一套标准放之四海而皆准了。
还有人夸米其林厨师的刀工,这在李辰溪听来,简直是天大的笑话。跟中国厨师比刀工?那不是班门弄斧嘛。中国厨师,那可是从小就开始练刀工,一把菜刀在手里耍得虎虎生风,片、切、剁、砍,样样精通,能把食材处理得恰到好处。
更可气的是,国内居然还有不少人跟着瞎起哄,一个劲儿地吹捧米其林。夸人家就算了,还非得踩一脚中国的厨师、厨艺和美食。这些人怕是都不知道,米其林最早就是一家做轮胎的企业,跟烹饪这事儿,八竿子都打不着,完全就是个外行在指挥内行。
不过,李辰溪也不得不承认,米其林在营销这方面,确实有两下子。听说在1900年的时候,整个法国拢共也就3000辆汽车,轮胎生意那叫一个惨淡,一年到头也卖不出几条。米其林的老板一看这形势,脑袋一转,想出了个主意。
他们鼓励车主多出去自驾游,跑的路多了,轮胎磨损得快,不就需要经常换轮胎了嘛。为了让车主们愿意出门,米其林就推出了一本《米其林指南》,里面详细介绍了各种好玩的地方、好吃的餐厅。
谁能想到,这本书一上市,立马就火了,成了人们自驾游的必备宝典。米其林一看这效果,乐开了花,赶紧乘胜追击。为了让这本书更有权威性,他们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餐厅审核标准,专门雇了一帮人,打扮成普通食客的样子,去各个酒店、餐厅暗访、评测。
后来,米其林又搞出了餐厅评级,从一星到三星。一星餐厅,就是在当地算不错的;二星餐厅,那厨师的手艺就相当厉害了,值得食客专门跑一趟去尝尝;三星餐厅,那更是不得了,为了吃一顿,翻山越岭都有人愿意。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米其林的名气越来越大,轮胎生意也跟着水涨船高。
“全师傅,您这做菜的手艺,简直绝了!我吃过这么多菜,就您做的最对我胃口。”李辰溪一边狼吞虎咽,一边竖起大拇指,对全师傅赞不绝口。
全师傅听到夸奖,脸上笑开了花,不过嘴上还是谦虚道:“嗨,这都是咱干厨子的基本功。咱这行啊,讲究的就是个慢工出细活,一步一个脚印。”
说着,全师傅陷入了回忆。他说自己年纪轻轻就进了厨房,一开始,连个灶台都摸不着,只能从最基础的切菜学起。每天对着一堆萝卜白菜,不停地切啊切,切到手都没了知觉。
切完菜,还得练颠勺,那大勺一颠就是一整天,胳膊酸得抬都抬不起来。就这样,给师傅打了好几年下手,师傅才终于点头,开始传授真正的做菜秘诀。
“就拿这刀工来说吧,我整整练了三年,才敢说自己勉强出师。”全师傅叹了口气,感慨地说,“一开始,真的是又苦又累,收入还少得可怜,基本上就是给师傅免费打工。很多人吃不了这个苦,干了没几天就走了。能坚持下来的,那都是真心热爱这一行的。”
全师傅越说越激动,顺手拿起旁边的菜刀,“啪”的一声,利落地拍碎了一头蒜。那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瞧瞧,咱这菜刀,那可是实打实的好东西。在咱这年代,菜刀要是连个蒜都拍不碎,那卖刀的人可就丢大人了,说不定还得被人找上门来揍一顿。哪像后世那些个菜刀,中看不中用,拍个蒜都能断,还强词夺理,说什么拍蒜的方法不对,说中国人几千年的切菜手法都错了。这不是瞎扯嘛!”
说到这儿,全师傅又想起了米其林,气得直摇头:“还有那米其林,简直就是来搞笑的。他们懂什么叫刀工吗?会切菜吗?
他们的刀具倒是分得挺细,切肉的、砍骨头的、拍蒜的,连剥水果皮的都有专门的刀具。看着好像很专业,其实麻烦得要死。咱中国厨师,一把菜刀走天下,什么活儿都能干。他们倒好,出个门得带一堆刀具,累都累死了。”
傍晚时分,55号院的一大爷、二大爷、三大爷他们陆陆续续回来了。
每个人手里都没闲着,有的拎着一瓶汾酒,有的拿着一瓶二锅头。大家都知道,今天院子里有喜事,李大忠新搬进来,摆了酒席,得凑个热闹。
院子里摆了五桌酒席,每桌的正中间,都放着一条色泽红亮的红烧鱼,旁边是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猪肉炖粉条。那分量,给得足足的,院子里老老少少,每个人都能吃上满满一碗。
“来,大家都把酒杯端起来!”一大爷牛大爷站了起来,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今天是个好日子,大忠搬进咱们院了,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咱这院子,讲究的就是个团结互助,有啥困难,大家都搭把手。至于房子的事儿,过去就过去了,以后谁也不许再提。来,干了这杯!”
众人纷纷点头,举起酒杯。大家心里都明白,李大忠背后有李辰溪和街道办李主任撑腰,谁也不会傻到去惹麻烦。再说了,李大忠这么大方,摆了这么丰盛的酒席请大家吃,要是还揪着过去的事儿不放,那就太不懂事了。
“一大爷说得太对了!”二大爷和三大爷连忙附和。
三位大爷都开了口,其他人自然也跟着响应。
李大忠心里清楚,大家这么给面子,多半还是看在十六叔李辰溪的份上。
正吃着,突然,一个小孩子“哎哟”一声,小脸憋得通红。原来是吃鱼的时候太着急,被鱼刺卡住了。周围的大人赶紧围了过来,有人连忙拿来醋,让孩子喝一口,说醋能软化鱼刺;还有人拿了一大块馒头,让孩子大口吃下去,把鱼刺顺下去。
在这个年代,遇到鱼刺卡喉咙,大家都是这么处理的。有的人更直接,连醋都不用,直接用馒头噎。反正老一辈传下来的方法,百试百灵。
哪像后世,有些人娇气得很,卡个鱼刺、擦破点皮,就吓得赶紧往医院跑。网上还调侃呢,说去医院晚了,伤口自己都长好了。
“孩子们吃鱼的时候,可得慢点,小心鱼刺。”李辰溪看着这一幕,忍不住提醒大家。他可不会因为怕孩子卡鱼刺,就不让孩子吃鱼,那不是因噎废食嘛。
一顿饭吃得热热闹闹,大家都吃得肚子圆滚滚的。吃完后,桌上还剩下不少剩菜。李辰溪没有擅自替李大忠做决定怎么处理这些剩菜。
李大忠心想,这么多肉都吃了,也不在乎这点剩菜了。于是,他大手一挥,对一大妈她们说:“大妈们,这些剩菜你们分了吧,拿回家还能吃一顿。”
大妈们一听,高兴得合不拢嘴,七手八脚地开始收拾桌上的“残局”。
李辰溪走过去,拍了拍李大忠的肩膀,说:“大忠啊,别心疼这些东西。明天我找你有点事儿,你先别着急去上班。”
是时候让李大忠帮自己“赚钱”了。
“好嘞,十六叔!”李大忠爽快地答应了。能为十六叔做事,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娘说得对,能给十六叔帮忙,那是他的福气。毕竟,家里大妹的工作,还得靠十六叔帮忙呢。
李大忠的娘和妹妹今晚不回去了,打算在这儿住一晚,明天再回村里。家里的孩子,已经拜托给村里的邻居照看了。
院子里的住户们一边往家走,一边还在议论着李辰溪透露的消息——面条厂可能要招工。大家心里都在琢磨,这说不定是个好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