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过这个决定是下了,具体怎么操作却是有说法的。高溶只说了战略上的事,战术上的事有其他人去操心事实上,高溶也不会往蜀中去,平蜀中的事除了一大将压阵,其他都安排了他特别器重的青年军官。
他原本看好的那些青年军官,在对契丹用兵时没有独当一面,主要是这场大战对燕国,对高溶个人都太重要了,容不得一丝冒险。他再想培养、提拔那些人,也得等一等。而现在就是等到了,对蜀中出兵不会有什么大事,功劳却是不小的。有了这份功劳和经历,提拔起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那些老将也无话可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打算在军中培养一些嫡系,任谁也说不出个错来。哪怕是心有不甘的,想到刚刚收燕云的功劳,自家是有沾的,也没法说自家还要沾平蜀中的好处了。
‘好处’不能一家全占完啊!见好就收这一点,武将应该比文臣更懂得才对,毕竟前者总比后者容易被忌惮。
一部分军队开往蜀中,在此之前,高溶已经派人将自己这边要拿下蜀中的决定宣扬了出去,这当然是为了乱蜀中之心!与此同时,联络蜀中的‘投降派’也是应有之义——他们自己当然不会叫自己投降派,只说自己是‘主合派’。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他们主合,也不过是顺应大势!
另外一部分军队则是按照计划,或者训练本地士兵,准备驻守,或者继续班师。高溶自己就在这一片纷纷扰扰中,处理着燕云大片新地之事,等到大体上的架子搭起来了,才带着中军南回。
而就在他南回时,蜀地,或者更具体些说,成都蜀王宫乱成了一锅粥。
从军队往蜀中来时,蜀中就很不平静了。说起来蜀中的军事实力并不弱,高溶派出的这支军队如果和他们打硬仗,别说能不能速胜了,就是能不能胜都是个问题呢!要是胜利真那么简单,蜀国也无法存在这么多年了!
眼下之所以是这副拉胯的样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蜀国内部问题严重——没有这些内部问题,高溶也不敢托大,在对北面用兵之后,想靠着分兵拿下蜀中啊。
所谓‘趁你病,要你命’,这就是了。
燕国大军入蜀非常容易,一路遇到的关隘很少有需要强攻的,一小部分自己就投诚了,另一部分则是有蜀国内部的‘投降派’配合、说服,半打半不打的,也就拿下了。
最关键的是,在燕国大军的‘表演’下,成都这边更是人心浮动!大家这下是真认为蜀国要完蛋了!值此之际,不少人考虑的就不是保全蜀国,而是要考虑下家了,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原本不是‘投降派’的人。
好处不能叫主合派那些人全占了!处于这种想法,‘里应外合’这种事蜀国内也要抢着做了。事实上,一旦转换了立场,原本支持抗燕的人,这会儿接纳燕国‘纳土’是最积极的。
除了少数不认可天下一统的人,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反抗之心。
认可天下一统的话,那迟早就会有人来统一天下,或许是燕国高氏,也有可能是以后哪一门。相对来说,蜀中孟家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眼下这种大势下,若不是孟家死忠,大家其实没有太大的理由抗拒燕国来接手蜀地。
关键就是‘大势’,大势不到,大家是不服你的,凭什么你坐皇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是要打过再说!也就是燕国本就势大,如今又收复燕云成功,搞定了北面这个隐患不少人已经认可高溶会成为重新统一华夏的皇帝了。
有这种大势在,再逢着蜀国国内心不齐,才造就了如今这般顺利的局面。
最后索性,也不用等燕国大军来了,一批人在有心人的煽动下决定发动政变,获得禁军支持,直接抓住蜀王,请他写下退位诏书——这件事一做,那些半真半假的抵抗也不用做了,蜀地本身的损失降到了最低,还能在新朝算‘大功一件’!
于是之后数日,就能见到蜀宫内乱,以及各处衙署的喊杀场面。
搞事情的人有成的,有不成的,不过就算不成也没什么,反正大势已经偏向的很明显了。搞事情的这边,心气越来越高,哪怕失败一两次也不放在心上,相反,另一边就算胜利,士气也早就降到了低点。
大致控制住蜀王宫之后,蜀王孟钊被人发现换上了内宦的衣服,在几个心腹护送下出宫!就在最后关头,被人拿住了!
众人也没有多做什么,只是将退位诏书,以及臣服于燕王的私信写下,‘请’孟钊用印,然后将这些送到该到的地方。
成都的事情没有瞒着的意思,孟钊退位,令蜀中将领停止抵抗——除了极少数‘自行抵抗’的将领,其他的收到消息之后就非常识时务地做出了选择。
就这样,蜀中的事慢慢进入了收尾阶段,大军开到成都接手一切,从孟氏的财富,到蜀地的统治。前者还好,一部分留在蜀中,用于蜀中的发展,另一部分紧俏物资,以及奇珍异宝,慢慢运送出去就行。
后者就是个慢活儿、细活儿了,大军完成初步占领和威慑之后,还要等后续派来的文官慢慢收拾。
而等到蜀中事已初步了结的消息传到高溶手中,他和大军已经快走到洛阳了。
一时之间,双喜临门。一喜当然是收复燕云,之前消息早就传回了没错,但高溶人没回来,就是庆贺都是收着的——此战最大的功劳在天子,你们这提前庆祝了,是安的什么心?难道想说功劳是别的谁的?
另一喜就是平蜀中了,纵然大家都知道平蜀中没费什么力气,但费的力气大小,和功劳大小本来就没有绝对关系。对于燕国来说,拿下了蜀中,剩下的就只有南吴了(南吴之外还有南梁,但那一向不被放在眼里,不只是因为南梁国力弱,还因为南梁国主数代荒唐,实在叫人看不起)。
南吴相较于原本的燕国,已经是弱国了。现在一年时间不到,天下大势又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消彼长之下,没人觉得南吴能抵抗燕国现在能做的就是等,等燕国休养生息,重新积攒出用兵的本钱。
至于燕国,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就好。
洛阳这边也很快接到了蜀中的消息,为着这‘双喜临门’,又增添了一重忙碌——原本为班师回朝准备的庆典,需要再提高规格。
这种计划外的事,对礼部考验最大。然后宫中也有庆贺,因此六局二十四司也忙乱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