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陈知县最近忙得焦头烂额。
在京中候缺时还不觉得如何, 来到县里掌印后, 他才明白, 父母官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县里的事情本来就多,县丞、主簿却觉得他年轻, 有意懈怠。再加上聘的两个师爷一个突然丧父, 一个突然生病, 都没有到位, 到如今还是他在穷忙。
昨日下午,他得到消息, 江西提学官已经到了吉安府,具体在哪个县却不清楚。陈知县赶紧连夜通知县学和县里的几大书院做好准备。重教兴学,这是知县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考绩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在江西, 如果学校搞不好,民情都会受影响。
今天一早,陈知县才知道, 提学官到了吉安后, 并没有留在府城,而是直接去了地方各县。如今已经来到吉水县, 而且已经在吉水县待了两三天了。这么说的话, 吉水县学校的情况, 提学官早已摸清楚了。这让陈知县有些惴惴。他到任的时间并不长, 对学校的了解也并不多, 哪里出了纰漏, 他都未必清楚。
陈知县不敢远走,便在县衙等候,得到的消息却是提学官直接去了文峰山,接下来还要去鉴湖。提学官请他直接在鉴湖等着,要和他一起游湖。
陈知县随即换了便服,又带着县丞和主簿,马不停蹄赶到鉴湖。至于县教谕,还在县学里守着。
等了没多久,就看到提学官到了。
江西布政司提学官杨秋池,今年五十多岁,在江西担任提督学政已近两年,素以爱才著称。不过,若是认为他是好脾气,那就错了。实际上,杨秋池在任近两年来,已经摘掉了四五个秀才顶上的方巾。
明朝注重学校教育,规定“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有科举”。意思是你想考科举,必须在学校里读过书,但是在学校里读书不一定要参加科举。这也是曾芸芸认为肖平必须到学校学习的原因。只有到学校学习,才能融入大环境,才能找到归属感,也才能有参与科举的机会。
为保证地方儒学向国子监输送优质生员以及通过科举选拔官员, 朝廷认为必须加强对地方学校的管理, 确保地方学校按照国家意图培养才俊, 于是便设立提学官这一职位。
就职责而言, 提学官主要是提调学校、约束师生,负责一省院试,对地方军民利弊和官吏情况,具有上奏之权,很大程度上是“纠风纪”的“风宪官”,若是曾芸芸评判的话,她会说,提学官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官员,还是纪检监察部门的官员。
要当上提学官,并不容易。首先要有较高的学识,很多提学官甚至由翰林院的官员甚至儒学大师担任。其次要有良好的德行。风评不好的官员,是很难当上提学官的。
此时,杨秋池穿着便服,只带了两个随从,丝毫看不出他有朝廷正三品大员的架子。可是,有督学的身份在,任是谁都不敢小觑他,
“拜见督学大人!”陈知县赶紧上去见礼。县丞和主簿也连忙上前行礼。
“免礼。忙完了公事,顺便看看此地大好山水,倒是耽误陈知县的公事了。”杨秋池托了一下陈知县的胳膊。
至于县丞和主簿,没有资格让正三品大员特意关注。
陈知县看督学面色很平和,心中稍安。他谦恭地道:“不敢。有幸跟随督学大人,于下官也会大有裨益。”
“陈知县不用如此紧张。这两日,我去了吉水的官学和多个书院、社学,办得都不错。吉水不愧是文化昌鼎之地,一路行来,我所学也颇多。”
杨秋池捋了一下胡须,看了看整个鉴湖的景色,突然问:“陈知县是隆庆五年的进士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