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盏扶头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知县所出题目并不刁钻,青年、壮年秀才们跃跃欲试,轮流出言,有的人长篇大论,说了两盏茶时间,有的试图言简意赅,三五句即止。
总共八人进行了论述,完毕之后,知县并无点评,只是将柳庭璋文章递出,让他们传阅。
众人不明所以,交头接耳几句后,派代表从知县手中,恭敬接过他们眼中毛头小子的习作,带着几分漫不经心,开始浏览这同题文章。
八人所述,林林总总,各个角度,并无新奇,无非是“圣人立德立言立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刀笔如锋,锐胜千军万马”等观点,都能在柳庭璋文章中找到对应。
不仅如此,这文章还能出其不意,翻转写出独特观点,却又契合儒家正统,让众人猛一看觉得像是奇峰异转,细一咂摸,却能得到不少启发。
随着反复咀嚼柳庭璋观点,骄傲秀才们的眼神都变了。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过他们好歹算是息县最饱学的一批人才,自然认得出文章好坏。
这篇柳庭璋的习作,固然有篇幅不长、援引不够等问题,然而其中蕴含的儒家基础,相当扎实。
看来,柳庭璋之才学横溢,远超他们之前固有认知。假以时日,文章一定会写得更加得心应手,其人未来发展,自然可期。
当此之时,结交少年,远比得罪他要有益的多,更何况知县态度都显露的明明白白。大户子弟们转脸也都自如,纷纷夸赞起柳庭璋后起之秀来。
柳庭璋难得不骄不躁,声音虽然嘶哑,与前辈们应对得当,谦虚有加,却并非一味妄自菲薄,让好几个爱才惜才的秀才子弟,真的起了提携交好之心。
经此一宴,务丰二十年的秀才榜首柳庭璋,声名一时鹊起,之后有多位大户秀才向他抛出橄榄枝,引以为同辈中人,乃至本家举人们也与他写文相应和,渐渐的,柳庭璋真的融入了本县文人圈子。
他暗自归功于卫夫子,越发觉得夫子学问深厚、人所共认,自己眼下的光彩,完全是夫子带给他的。
柳庭璋写出文人相和相酬的景况和自己的喜悦心情,夫子鼓励说,随着他考乡试中举人,将来再参加会试,天地会越发广博,接触的人也会有愿意提携后进晚辈的。
如此美妙的前景,自然令柳庭璋钻研学问更加起劲。
只可惜,过了正月,夫子就说家中生变,近期会繁忙不已,从四月开始,每半月才能进一趟书斋,集中点评一次柳庭璋文章。让柳庭璋有什么学问上的疑惑,攒在一起发问。
柳庭璋出于关切,问过夫子出了何事,可有什么他能效劳之处。夫子起初不答,生辰前后,凌乱笔迹问他,是否了解喘疾。
市井中人,哪里会有任何身体不适就去看诊的呢?毕竟寻医问药都需钱财和精力,因此,应对一些常见的头疼脑热症候,往往口口流传着各种偏方、土办法。
柳庭璋没有追问是夫子身边的谁患了喘疾,好像太过刨根问底,他只是在私塾教课之余,走街串巷,访邻会友,留意着有无对症方药,然后一有所得,就细细写给夫子看。
一段时日下来,柳庭璋居然打听到了不少民间妙方,有些荒谬不经,但是也有些用料随处可得,确实能治疗病症。他深深感到记录和流传下来的必要。
待他日后功成名就,不忘着手继续收集这些土办法、与御医商量着编纂成书,不仅流传于仕林和杏林,民间也多有收藏柳相此书,算是一件功德了。
顾采薇一心惦记父王喘疾,发现这病随着气候变换而轻重不一,冬季严寒,空气干冷,诚王自觉好受些,当时还归功于御医妙手仁心。
谁知道,翻过年来,一进入初春时节,天气和暖,诚王就觉得病势加重,出不上气,像是被谁卡着脖子一样,百般不耐烦。
这样下去毕竟不是个办法,御医们也束手无策,只是想到气温对病情有影响,试探着建议,诚王搬到附近山上去小住一阵,那里地势高,气温低,说不定能缓解些。
皇上听过汇报,为了幼弟身体,自然准奏,想到诚王家京郊庄子临水而不在山顶,特地将一个离京五十里有余的山上皇庄赐给诚王,供他养病。
这个皇庄离京城距离,超出了宗室们能自由活动的范畴。诚王和王妃斟酌一番,在谢过皇上隆恩后,启奏想要带上顾采蓟和顾采薇一双最幼子女,一同到庄上居住。
皇上年过半百有余,虽然自觉身子骨还硬朗,但是今年正月以来,已经因为风寒罢朝两次了。
为了空悬的太子之位,三个儿子明争暗斗,朝中大臣各有支持,天天要不然就是在朝议时唇枪舌剑,要不然就是一封接一封的上奏表,长篇大论,让皇上不胜其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