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蓝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俞善用自家今夏的粮食产量算了一笔帐,平均每亩水田有三石半的收成,一斗半的田税就意味着大概百分之四的税收比例。
可平溪村其他人家的收成还不如俞善家多,每亩最多只有三石谷子,算起来,田税比例要升到百分之五了。
其实,往年村里也有人能种出三石半的亩产,偏偏今年雨水不调,于是,在一片减产的哀叹声中,俞善家地里多出的半石收成就格外地显眼。
别小看这一亩地多产半石粮,这可是实打实的粮食啊。
积少成多,一亩多半石,家里要有个五、六亩地,就能多收三石粮食,等于平白多出一亩地的出息。
村民们的想法也朴实得很,什么插秧法,直播法,能种出更多的米粮的就是好方法!
一早在秋种时就跟着俞善学插秧法的村民们,
自然是觉得押对了宝;没有跟上风的都暗暗记在心里,明年一定要跟紧了俞善的动作,早早地开辟一块秧田,好育苗插秧。
其实细致一些的人都会发现,不光是水田的稻子收成高,就连俞善家的小麦、玉米收成也比旁人家高些。
也不枉她从选种开始下功夫,还冒着天下大不韪的风险,特立独行,搞了个间作套种,如今总算到了出成果的时候。
毕竟不是所有间作套种都能提高产量的,为避免有人胡乱跟风,俞善一早已经把适合在一起间作套种的作物组合写了下来,跟记录下来的产量一起送给了杨绍光做参考。
接下来的事情,她人微言轻说了不算,只等着看杨绍光怎么在石江县推广吧。
俞善想得很美,可惜天不随人愿,杨绍光很快颁布政令,今年石江县的夏税只收本色。
俞善一边暗暗心疼要交出去的稻米,一边吩咐杨庄头把要缴纳的数量提前准备好。
俞善只想着按规矩交税天经地义,没有多想其他的,也就没有注意到杨庄头欲言又止的神情。
听村长俞怀安说,往年衙门收税都是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上门轮流收,至于什么时候轮到平溪村不好说,总之不会超过八月。
果然,七月初三一大早,负责收税的胥吏就带着登记着田地的鱼鳞册,还有记录着人口的黄册,领着衙门负责收税的小吏和维持秩序的差役,浩浩荡荡出现在平溪村的村口。
来平溪村收税的是衙门的一个主薄,从九品,别看官职不大,村长俞怀安和陈里长可是一大早就恭恭敬敬地在村口候着。
俞怀安还特意在村口为此人设了书案和座椅,也不知道从哪儿弄的细瓷茶具和上等茶叶,还备了一份精致的茶点,打点得很是周到。
等人到了,刚一落座,俞、陈二人又立在那主薄身后,随时听候调遣。
那主薄姓程,虽然说不上神情有多桀骜,至少面对殷勤的俞怀安和陈里长时,神色十分的骄矜持重,官腔拿得很足。
很快,第一户人家用手推车推来了要缴的粮食。
俞善认得这家人,也是姓俞的本
家,家境还算不错,大概种有十来亩田地。
那程主薄先是在鱼鳞册上确认了这家人的田地亩数,又问了田地周围四邻的姓名,以及土地的等级是上田、还是中田或下田,问得非常详细,好与鱼鳞册上记载的信息一一对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