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三个,两舌,“离间两头,构起是非”,向此说彼,向彼说此,目的是勾起双方的是非。那么这种情况,我们会招感亲友的乖离,会招感我们一种不和睦的眷属。家庭经常争吵,就因为过去生有两舌的过失。
第四个,恶口,“骂詈咒咀,令他不堪”,用粗恶的言词来骂詈,或者用不吉祥的言词来诅咒对方,使令他身心感到难过不堪。
这小妄语戒,蕅益大师他比较强调恶口,同参道友之间,尽量不要出恶口。因为恶口,蕅益大师说,折损你的福报。这个口德,其实在针对恶口。
我们讲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这个恶口,讲到佛陀有一个弟子叫蜜胜比丘的公案。
佛在世的时候,佛陀有一天带着弟子,要到一个大富长者的家去应供,这家看样子是很远。佛陀从僧团出发,带诸弟子,拿着钵,经过一个树林子的时候,突然间从树上跳下一只很大的猴子。这只猴子看到佛陀,向佛陀顶礼。佛陀讲了一句话“善哉!善哉!”赞美这只猴子。这猴子听完以后,很感动,就伸手去接佛陀的钵,佛陀慈悲,把这个钵交给这只猴子。这猴子拿到钵以后,就跑到树上去,摘了很多蜂蜜来供养佛陀。佛陀喝了几口以后,就把这些蜂蜜分给所有大众师,大家都喝了几口。
走了以后,这只猴子因为供养佛陀蜂蜜的因缘,没多久就往生了。往生以后,他生长在一个大富长者的家庭。在古代的印度,小孩子出生,尤其是有钱人,他要卜卦,请所谓的道士来看相卜卦。这个道士一卜卦说:“喔,这个人有大福报喔,而且他的福报跟蜂蜜有关系。”所以就叫作蜜胜,就是蜂蜜的“蜜”,殊胜的“胜”,因为蜂蜜而得到殊胜的果报。
这个蜜胜慢慢长大了,有钱人当然整天就是吃喝玩乐,到处跟好朋友去玩。他有什么特点呢?他去外面玩,口渴了他也不要去买果汁,他拿一个碗往空中一抛,这个碗在空中翻几下,下来全部是满满的蜂蜜。他吃完以后,他同伴也想吃,没事,再抛一次,抛上去,转几圈下来又是一碗蜂蜜,吃到每一个人够为止。
这个蜜胜长大以后,他跟三宝有缘嘛,他看到佛陀欢喜,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人家去托钵,他也不用去托钵,他肚子饿了,拿那个钵往空中一抛,下来整个钵都是蜂蜜。这个善业就是跟着他。
后来弟子们就问:“这个蜜胜比丘,他怎么会有这么一个殊胜的因缘,他的钵往空中一抛,下来就是满满的蜂蜜?”佛陀说:“这个蜜胜比丘以前是只猴子的时候,供养过我,所以这个福德力招感这个殊胜的果报。”
弟子们就问:“那这个蜜胜他为什么会变成一只猴子呢?供养你以后,它为什么又证得阿罗汉果呢?”
佛陀说,过去迦叶佛的时代,有一个年轻的比丘,他很精进地修学,但是有时候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他看到一个老和尚走路的姿势不庄严,他就讥嫌这个老比丘走路像猴子一样。但是不幸的是,这个老比丘是个阿罗汉,就造下一个很重的口业,造了口业以后他就堕入猴身。直到遇到释迦牟尼佛出世,他向释迦牟尼佛忏悔供养以后,脱离了猴身。过去修行的善根成熟,今生证得阿罗汉果。
在蕅益大师的说法里面,这个两舌、绮语、妄言、恶口,得果报的力量最强大的就是恶口,尤其是在三宝的境界,要小心!
辛二、具缘成犯
大妄语戒具九缘成犯,我们把它念一遍。
总共有九条,我们也是分成意乐、加行、究竟。
首先,意乐,是第一条到第五条。
第一条,对境是人。这个人,符合妄语戒对境条件的人,他是听得懂你话的人。如果他是个小孩,你对小孩说也不犯;你对一个外国人,你讲的话他听不懂,也不犯,必须要听得懂你言词的人,第一条。
第二条,你心中也做人的转想,你也知道他是一个人。
第三条,境虚。你所说的个人的果证跟神通感应,完全是虚而不实的,根本没有的事情。
第四条,你自己也知道是境虚。
第五条,有诳他心,这是关键。他不是一时的口误,而是有心的规划,就是欺诳心。
其次,他有加行。
第六条,说过人之法,就是超越凡夫之法,包括个人的果证,包括感应神通,就是一种过人之法。
第七条,自言己证。你如果说你师父得到初果,没有犯到根本,中品,因为我没讲我自己,我讲我师父。
第八条,言了了,你讲得清楚分明。这个地方律上说,你不是用暗示的口吻,就很清楚地说,我证得了什么什么果,很清楚。如果你用暗示地说:“我听说有一个人证得初果,那个人刚好站在你的前面。”那暗示你证得初果,但是我没讲明白,不犯重,暗示的口吻不犯重,就是你要讲得很清楚明了,说你自己证得初果,才犯重。
第九条,前人领解,对方也理解你所说的情况,这时这个业就成熟了。
这个地方我们把第四条拿来讲一讲,叫作自知境虚,这是什么意思我们解释一下。
大妄语戒有一种例外情况叫作增上慢。就是说,这个人他也没有学佛法,不知道修行的次第,也不知道初果长得怎么样,二果是怎么样,他完全不知道。他自己有一点相应,就以为自己证得初果二果,他自己真的是这样以为,没有骗你的意思,他完全是不学,是无知,从头到尾都没有骗你的意思。他没有学佛法,他哪知道什么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哪知道什么叫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哪知道什么叫开悟,他都不知道。他以为他开悟了,以为自己得到禅定了,以为自己成就圣道了,然后把这个情况告诉你,不犯。这个只能叫增上慢,这个是他一时的误解,但是他没有欺骗你的心情。这个是无知,不能构成罪业。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所以你要自己知道是境虚才算。
后面还有一些话要说的,我们简单回答一个问题。
【师父答疑】
【学员提问】请法师慈悲,心力的强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所谓的惭愧心,什么时候生起最轻呢?
【师父开示】就是在造作之前生起最轻。为何说造作之前是最轻呢?因为你造业的过程有三时:方便时、根本时、成已时。这个我们前面说过,你造罪之前就有惭愧心,你的惭愧心一直贯穿到后面,你三时都有惭愧心,表示你的善根没有失掉。
诸位要知道,你造罪,你没有失善根,这个罪是比较轻的,因为你还知道这个是不对的,可见得你的心中还是安住道法、还是深深地相信: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你深深地相信这个道理。但是你控制不了你的习气,你的关键只在于调伏力不够而已。你的安住力,引导力,希望增上的目标是对的,是有的,你安住道法的心也是有的,但是你调伏力太弱,控制不了一时的情绪,所以这个罪判轻。
当然,这个地方诸位要知道,这个是约业果,犯罪跟业果不一定划成等号,因为在犯罪的角度,它不管你有没有惭愧心,它不管的,你只要有意乐,有加行、究竟,就是犯罪了。
但是,业果那不一定了,业果不是这样看的,因果不是这样看的。因果要考虑你的惭愧心,考虑你的次数,你是不是经常做,是不是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是不是起邪见——见是功德深生好乐,你的知见破坏了没有。
所以,诸位!你要知道,戒律跟业果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有一个是结合,是一样的——菩萨戒跟业果是完全一样,只有菩萨戒。因为菩萨戒的制戒,完全从业果的角度制戒的,五戒、声闻戒它不考虑业果,一次就犯了,而且有没有惭愧心它不管的,反正你犯就是犯。
但是,菩萨戒它不是这样,菩萨戒有的比较轻的罪,你很生惭愧心,努力地对治,你还是去犯,犯了以后回来如理地忏悔,在菩萨戒不结罪,因为你已经开始在努力对治了。当然这个是指轻罪,后面的四十八轻罪。你只要肯对治,虽然一时控制不了自己,你已经在进步当中,菩萨戒不制罪,不制罚你,因为你的生命已经在改变了。
所以诸位,我们在研究戒律时要知道,声闻戒它是不考虑心地法门的,只要你有那个心,有那个境,你把它造圆满了,就犯了,不管你一次、两次或者有没有惭愧心,声闻戒,包括五戒、八关斋戒、比丘比丘尼戒、沙弥戒,完全不管你业果的问题。
但是,菩萨戒就完全要参考业果,它就考虑你的惭愧心有没有生起,因为惭愧心的生起,牵涉到你的善根问题。菩萨戒很强调你的善根还在不在,你的菩提心还在不在。只要你菩提心还在,在菩萨戒乱不了,皮肉之伤,因为你还有惭愧心,你就知道怕,表示你的知见没有被破坏,你这皮肉之伤而已。
所以菩萨戒的犯根本要数数现行,深生好乐,两个条件都要具足。但是,关键是你受了五戒,你就不是这个条件了,一次就破了,破根本。所以这点诸位要知道。
我们可能在下个礼拜六,会把人天乘做一个研讨,因为人天乘很多东西要讨论的,先搜集一下问题,我们礼拜六会整理一下,把人天的业果这一块做一个研讨。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