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324章 李邦华之不甘,阎应元之改变【1 / 2】

灵灵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324章 李邦华之不甘,阎应元之改变

李国帆出自军中,也不是喜欢拐弯抹角的人,便道:“大王令各省举荐贤才,在下听闻李公之名,颇为仰慕,故特来请李公出仕我大崋。”

如今崋部官方文书中虽然仍自称“崋部”,但文武官员、治下百姓皆认为崋部迟早取代大明,改朝换代,故私下里多改称“大崋”。

‘果然是来者不善啊。’李邦华心道。

李国帆登门一自报身份,他便有预感,崋军多半要逼迫他仕崋。

只是不知会以什么手段。

高官厚禄利诱?甚至再加上以亲族、后代前途胁迫?

想到这里,李邦华心不由沉了下去。

他眨了下眼睛,道:“阁下该知道,老朽本是大明南京兵部尚书,虽是在家守丧,却仍算是大明臣子。既仕大明,如何仕崋?”

李国帆道:“崇祯皇帝昏庸无道,大明朝廷腐朽不堪,我大崋革鼎,取而代之,乃是顺天应民。

如此形势,李公为了天下苍生,难道不该助我大崋一臂之力吗?”

阎应元原本以为苦役多半和奴工差不多,崋军很可能会将他们往死里用,平日里多半还要以鞭子抽打,并进行各种威胁。

让苦役一个个讲述各自遭遇的苦难经历,逐渐打开苦役的内心,甚至让苦役们视军政员为知己、老师。

随即起身向李邦华一拱手,道:“告辞。”

并且最终都指向一个方向:大明皇帝昏庸无能,朝廷腐朽不堪,官场黑暗,吏治腐败。皇帝、朝廷、地方官吏的不作为,是造成大家苦难的根本原因。

一日有三餐,虽然都是粥,菜也都是水煮,但多少带了点油星。不能管饱,但也不会太饿。

阎母闻言松了口气,道:“那就好,那就好。”随即稍稍犹豫,还是道,“我儿是有本事的人,崋军若建立新朝,必有用人之处。若那军政员再来劝降于伱,可莫要再犟下去了。”

“应元,你过来一下。”

可怕的是,崋军除了有几十万能征善战的将士,还会利用这种方法,陆续将许多俘虏、苦役也都转变成新的崋军将士,乃至对崋部的拥护者。

阎母叹了口气,道:“应元啊,我知道你心中把忠义看得比性命还重要,这本也没错。

于是,阎应元对做苦役不再抗拒,也不再想着逃跑——事实上,有一家子人在,他也难以逃跑。

崋军也撤了大部分?

李邦华微愣。

阎应元发现,来人似乎也是一名崋军将士,但看甲衣、兵器、坐骑以及精气神,应是精锐中的精锐。

阎母摇头,“这点苦不算什么,我身体还行。”

···

南京。

阎应元也叹了口气,点头道:“孩儿知道了。”

那便是定期派遣军中的“军政员”,来给苦役们“上思想课”。

次日早上。

李邦华面无表情地道:“老朽年老体衰,此前本就准备致仕养老,即便是想为天下苍生做点事,也是有心无力。阁下就不要再劝了,还是请回吧。”

别的不说,在崋军治下,苦役都能比大明很多老百姓过得好。所以,我们真没必要反对人家。”

更令他没想到的事,崋军对待苦役并不像他预想的那么残酷。

因为大明将罪犯流放只某地为役,若背景不够硬,没有人脉关系,就会被当做奴役使用,过得很苦不说,还朝不保夕。

这比之他往日在家中、任江阴典史时的饭食,自然是差远了。

每次开完诉苦大会,阎应元深想一番,都觉得崋军可怕又可敬。

“那母亲有何事?”

他开始认真做事。

阎应元喝了两碗稀粥后便准备跟苦役们一起出工,却见一骑快马奔入营中,大声询问管理的崋军军官:“原江阴典史阎应元可是在这营中?”

到了新朝,才有新气象,大家的苦难才有可能结束。

李国帆却已经走了出去。

说完这话,李邦华颇为紧张。他认为,到了这一步,李国帆看“软的”不行,多半要威逼利诱了。

来人问:“你便是原江阴典史阎应元?”

阎应元走进了帐篷,问:“母亲可是身体不舒服?”

阎应元听完苦笑,“母亲,孩儿没想反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