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讽刺的是,户部尚书李吉一直想干的事情,却是在他失去家族支持,并被赶去西凉之后,实现了。
在赵石眼中,这实在是一位救火队员般的角色,任职兵部右侍郎,也无话可说。
以上压下,又是新来兵部任职,还带着鲜明的长安李氏印记,萧义这里正愁打不开局面,或是受到同僚排挤。
此人经历十分精彩,去过地方为官,也任职过京官,然后又去地方历练,如此轮转数载,这不能怪他对将来没有规划,只因大秦疆域越来越广,缺少人才所致。
至于南唐,找一找大将军赵方?不过随即,赵石就否定了这个想法,还不如找那些商人呢,南唐连军中火器都能买卖,还有什么不能卖的?再者,赵飞燕经营蜀中多年,手底下不信没有送到南唐那边打探消息的人。
而其人,不但是皇帝近臣,而且,这人的老师张靖,却是同门下平章事李圃的门生,萧义本人和长安李氏也极为亲近,显然,这是对长安李氏的一种补偿。
大秦人烟稀少的地界并不少,但除了蜀中南蛮烟瘴之地外,恐怕就要数西凉了,那里靠近吐蕃低地,再往前,大多都是戈壁沙漠,风沙漫天,可谓是荒凉无比。
干一摊是一摊,赵石很有这个觉悟。
最终,在枢密使李承乾,和枢密副使张承幽怨的眼神中,他不得不接受了这个重担,谁让奏疏是他一手交上去的呢,于是,大将军赵石便就此成为了大秦第一号的特务头子……
待得长安之变结束,这位终于苦尽甘来,作为东宫旧人,霉运尽去,成武二年奉诏回京,升任詹事府少詹事。
河洛这边儿,要找上张培贤,大军征战,哨探敌情的可不光是斥候,军中一定有些猫腻儿,不然张大将军经营河洛这么久,也就显得太过无能了。
就像河南战事,李任权突然移兵南下,事先就没有传来任何的消息,这样的怠慢,很难让人相信大秦身在河北的谍探们还可不可靠。
成武六年年底,晋国公赵石一直在理清脉络,不过有他督促,明远司的架子不要搭的太快。
当然,作为率先妥协的一方,一个兵部右侍郎并不能让长安李氏满意,之后也体现了这一点。
这一次,长安李氏的掌门人拿出了娴熟的政治手腕,强硬中不失温和的为李氏取得了极大的利益,在政治智商上,明显胜却武臣们一筹,即便是挖坑上瘾的皇帝陛下,这次也差点弄的土埋脚面。
不过内衙既废,赵石并不打算接手内衙这一部分的人手,因为信不过,朝廷的消息如此迟缓,与内衙的混乱脱不开干系,但身处敌国的谍探们到底出了几分力,是不是已经被人收买,那真的只有天知道了。
显然,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对这位堂弟彻底的失望了,借势便将堂弟贬去了西凉地界在,照其年岁,很可能就会殁于西凉任上,这辈子是别再回长安繁华之地了。
接到晋国公传信,欣然将自家在殿前司禁军中任职的侄儿给卖了,还特意言明,自家侄儿在军中干的就是斥候。
萧姓在北方并不常见,北人一旦有姓萧者,多属契丹族类。
然后便让天妖在原来的内衙中物色人手,既然是哨探敌国,那么内衙中很多人都不能用了,到是内衙在后周,南唐,甚至是金国设置的一些谍探,还能派上用场。
明远司设主事一人,正六品官阶,暂设主簿两人,从六品,至于其他人等,皆按六部使司所设便可,不用太过费心。
更为让枢密院主官们头疼的是,这处衙门谁也不愿去插手,因为谁都明白,这个衙门的主官位置若是坐上去了,就可能永远下不来了,而且,他们脑海中的第一个浮现的就是唐时酷吏来俊臣等人的名字。
除了李吉之外,一位参知政事告老还乡,几位御史被贬出京。
不过此人少小聪慧,后来在阵前受了伤,回到家中,便弃武从文,走了科举取士的路子。
户部左侍郎彭为年升任户部尚书,不用问,这位也是正经的李氏门下。
户部尚书李吉,贬西凉。
当然,臣子们的妥协,定然要经过皇帝陛下允准才成,而这样的结果,让稍微有些难受的皇帝陛下也很高兴。
不过现在的明远司,才刚刚草创,也只能先忙着接收内衙的一些遗产,顾不上其他什么……
这么一想,赵石顿时便轻松了起来,赫然发觉,这个特务头子可不就是为了他准备的吗?干起来还是很轻松的。
这些国武监的生员一旦进入明远司,定然也会是将来明远司的支架,只是现在还不成,他需要原来内衙的一些人充任要害,这就需要天妖那个小女人努力了,或者等赵飞燕回来,人手自然也会源源不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