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所以你要断的是这个遍计执,你要保存的是依他起,你所要追求的是圆成实。
所以你这个三性了解以后,面对这个所观境,你才知道在修行当中,到底你是错在哪里?哪些东西是无辜的;哪些东西是有过失的,应该断的?你一定要先明白,你才有资格开始修行。
这两科当中,从所知依跟所知相,我们开始了解到:在广大的无量生命当中,我们在这样一个广大的生命当中,我们应该如何的取舍。
二、行——广大行
第二个是行。当我们明白生命的缘起正见,开始有资格修行了。在本论当中,讲到修行,有六大科。六大科的前半段是一个别相,三、四、五是个别相;六、七、八是总相。我们先讲别相。别相当中,
(三)、入所知相
第一个入所知相,这个入就是悟入诸法的真实相。这个入所知相,就是修唯识观。修唯识观,简单的讲就是修空、假、中三观。
在本论当中,它修行的次第是先修空观。当然你也可以用无常观,从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而趋向于空观;你也可以观察缘起无自性: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而趋向空观。总之空观所破的是遍计执,所证的是圆成实性。
刚开始依止空观,来调伏心中的爱取,来自我净化,这是第一个阶段。
假观,就是从空出假以后,就开始观察缘起,观察依他起性。你从空观出来以后,你会以一个心平气和,比较平等的心来面对生命。哪些是你应该放弃的?哪些是你应该追求的?产生一个善知取舍,你开始去规划你的菩萨道:我应该先到净土去;到净土以后,亲近十方诸佛,再广度众生。这个假观就是让你去布局:你这个菩萨道该怎么走?这些都是观依他起性。那么在中观当中,把空、假调和。
所以这个入所知相,是菩萨自利的修行。你刚开始要以空、假、中,来抉择你整个身心世界。你整个生命的流转,你现在走到这个地方,你应该何去何从?你会知道你过去是什么因缘?现在是什么因缘?未来是什么因缘?这都是你应该去观察的──入所知相。
(四)、彼入因果
入所知相的唯识观,是偏重在自身的修习,
以空观来调伏爱取,以假观来善知取舍;
彼入因果是讲到修习利他的妙行,这地方讲到六波罗蜜的修学法门,包括修善,也包括度众生。本论当中彼入因果的六度,它是从资粮位的六度,讲到加行位的六度,讲到通达位的六度。从一个有漏凡夫的六度,讲到菩萨无漏的六度。
本论的殊胜,比如你去读《华严经》,《华严经》也讲六度,你内心当中只有随喜赞叹,因为你做不到。但是本论的六度,它是引导一个初心的菩萨,如何踏出第一步。就是假设你是一个有漏,就是你心中有所得,有所得就是有所爱取,没关系!我们刚开始都是摇摇晃晃的,从这个地方跌跌撞撞当中,去训练自己。它刚开始会告诉你:你身为一个凡位的菩萨,你如何修六度?如何从错误当中自我调整?慢慢的到加行位,到通达位。所以这个彼入因果,就是因地,当然是有漏的因果,到果地清净的六度,这个地方会详细地说明,它整个六度的转换的过程。
(五)、彼入因果修差别
第五、彼因果修差别。前面的入所知相,是成就自利的功德;彼入因果,是成就利他的功德;这个地方是讲到果地的功德。前面是因,这是果。这个地方讲到菩萨十地的差别果报。
(六)、增上戒。(七)、增上心。(八)、增上慧。
前面的三科都是别相,这个六、七、八是一个总相,这个地方把前面因跟果的修行,会归到
戒、定、慧──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
不过我们研究本论的戒定慧,你会发觉跟你研究声闻戒有所不同。菩萨的戒,它是有定慧止观的资助,你修止观的时候,也有戒的资助。所以它这三个法门,有它的个别性,也有它的一个融通的资助性。所以这个地方,等于是从大乘的角度,来发明戒、定、慧的修学内涵,你会发觉到大乘的戒、定、慧是甚深广大的。
这个地方是一个总相,把前面的别相会归到戒、定、慧的修学。这一科都是在所观境的三性当中──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跟遍计所执性当中,我们如何去开展广大的菩萨道?你应该知道:如何的该断,如何的该追求?这都是广大行。
第三个果。当我们成立了甚深见,产生一个自利、利他的广大行以后,我们最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第一、彼果断。第二、彼果智。
我们最后会有两个结果:
(九)、彼果断
第一个彼果断,第二个彼果智。这个彼果断,是断烦恼障而成就大涅盘。我们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寂静的安乐,远离两种生死,没有这种生死的干扰。我们会受用到一种常、乐、我、净的寂静安乐,产生一种自受用。这个时候,没有烦恼在干扰你,也没有业力来障碍你,也没有这些身体的病痛来苦恼你,就是一个非常平等、清净的法界让你安住,这是我们生命的最后归依处,所谓的大涅盘。
(十)、彼果智
第二个彼果智。这个彼果智,是断所知障,成就大菩提。这个时候你在清净的心中,可以随时显现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来广度众生,来成就你的佛国的净土,跟你的正报身心,这就是彼果智,来摄受一切的有情。这是菩萨的两大功德:一个所谓的大涅盘,一个是大菩提。
所以本论的境、行、果,是开导内心当中具足烦恼、具足业障、身体也有种种老病死的一个生死凡夫,如何开始起修、建立甚深见、产生广大行、最后产生究竟果,这是本论的修学纲要。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有时候我们喜欢小品的,像《般若心经》,才几百个字;或者《唯识三十颂》,也只是三十个偈颂,简单扼要。但是你研究大经论跟研究小经论,产生的感受会不同。严格来说:小品的经论,会感到一种正见,因为它是纲要的提示,你要产生一个深刻的思慧,就比较困难;但是你研究大经论,那就不同,它会带你进入一种甚深广大的法海,用不同的角度来开导生命的真相。你研究过一次,你内心对这种菩萨道的印象非常深刻,那个感受跟你研究小品的经论是不同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一个心理准备。这是讲到修学纲要。
参、随文释义三
入文分三:
甲一、总标纲要分;
甲二、依标广释 分;
甲三、结指释竟分。
印度的论师在表达法义,习惯性的一个说法,都是先作一个总标,把经论的纲要先表达出来;第二个,再根据总标的内涵,一一的加以广泛的解释;最后作一个总结。我们以下的科判,是根据韩清净居士的科判。之所以用韩居士(科判)的理由,就是他本身有《瑜伽师地论》的注解《披寻记》,他可以说是当今唯识的一个大德。好,我们看第一科:
甲一、总标纲要分(分二:乙一明造论意;乙二明论所依)
乙一、明造论意
这当中分两科:一、明造论意;二、明论所依。先说明无着菩萨造作本论的用意,或者说造作本论的目标跟宗旨。我们看论文: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
这个论文当中,有三层意思,我们必须了解。先看第一层:
这第一层意思,《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这个地方是讲到本论的一个传承。就是这以下经论的十大科,从甚深见、广大行、究竟果,是无着菩萨自己造的呢?还是有他经典的根据?这以下是说明:其实这个所知依、所知相,到最后的彼果断、彼果智,这十科的名称,是佛陀在《阿毗达磨大乘经》当中,就已经有这样的名称跟内涵。所以本论的整个传承,是根据《阿毗达磨大乘经》里面,有一品叫〈摄大乘品〉出来的。
无着菩萨他本身跟弥勒菩萨学过《瑜伽师地论》,也学过《华严经》,所以他在讲因地的时候,用《瑜伽师地论》的甚深见、广大行来加以发挥;讲到果地的时候,广泛的引用《华严经》的〈十地品〉来加以补助说明;但是他主要的依据,是根据《阿毗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这是我们研究这段论文的第一层意思,了解法门的传承。
看第二层意思。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这个薄伽梵就是世尊。在世尊面前当中,这些已能够善入大乘功德,对大乘功德已能够善巧的入、住、出。善巧入住出,是指已经成就无生法忍的法身菩萨。就是说:这个十科,所知依、所知相、彼果断、彼果智,到底是谁宣说的呢?是菩萨所宣说的。不过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这个菩萨是在薄伽梵前,是在佛陀面前宣说的。就表示虽然是菩萨宣说;但是是经过佛陀所认可的,佛陀在面前是默许的,所以,也等于是佛陀宣说的。当然不同点就是,我们前面也说过:佛陀在说法的时候,是含蓄的,菩萨是发挥性的。
就是说:菩萨在学习佛陀的经义以后,把自己的心得,以十科开展出来。既然详细,对我们末法众生就特别的贴切;虽然详细的发挥,但是它的内涵是合乎佛意的,因为他是在佛陀面前宣说,得到佛陀所认可的。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法的宣说者,是这些已经能够善入大乘功德的菩萨,这些十地菩萨所宣说的。
宣说这十科的目的,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讲到造论的宗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主要是开显大乘佛法,法体的广大。这个法体有两个:一个是它因地的法体,它讲到甚深见、广大行,可以说是量多质胜;从果地上呢,它讲到究竟果──大菩提、大涅盘,果地也特别殊胜。就是开显大乘佛法因地跟果地上量多质胜的广大,而宣说这个法门。
这是讲到造论的宗旨,也可以说是我们先了解本论的传承,造作本论的这些菩萨,最后讲到造作本论的目的在哪里,就是开导一个人,如何来修学这个体性广大的菩萨道,而宣说这个法门。
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个地方,这第一次,大家好好的去思惟一下。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