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七页,
丁四、阿赖耶识决择。
我们前面讲到阿赖耶识,都是比较大纲式的来探讨它因相跟果相的相互作用;这一科是以比较深入的角度,来观察阿赖耶识的染净缘起,比较深入的去了解它,所以叫做阿赖耶识决择。这当中有三科,第一科是结前问后,就是为什么在建立染净因果的时候,一定要建立阿赖耶识呢?而不是以前六识来建立染净因果呢?这个地方是一个问。这以下,一个简略的回答。
戊二、略标离阿赖耶识染净不成
由若远离如是安立阿赖耶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谓烦恼杂染,若业杂染,若生杂染,皆不成故。世间清净,出世清净,亦不成故。
这个地方的简略回答是说:假设离开了阿赖耶识,我们在观察生命的时候,只能观察到前六识的生灭相,这样的生灭相,杂染法的缘起跟清净法的缘起,这样的因果相续都不能成立了。什么叫做杂染法的缘起呢?[谓烦恼杂染],就是这些无量无边的烦恼,贪、瞋、痴、慢、疑。在十二因缘当中的烦恼杂染有两类:一个是无明,它是发业的,发动业力的,这个自我意识它有发动业力的作用;第二个是爱取,它有润生的作用:无明跟爱取这两种是烦恼杂染。业杂染就是十二缘起的行支,就是善业、恶业跟不动业,不动业就是禅定。第三个是生杂染,生杂染就是我们有情众生的果报体,这个果报体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这种果报体,当然有老病死,所以它也是杂染。假设没有阿赖耶识的话,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三种杂染都不能够相续下去。这个是讲杂染法不能相续。
第二个,世间的清净。我们修世间的清净法──五戒、十善,还有种种的禅定;或者说出世间的清净,我们发出离心、菩提心,所推动的戒定慧,这种无漏的戒定慧,叫做出世间的清净。假设没有阿赖耶识的受熏持种,也都不能够成就。这个地方意思是说:我们佛法在修习善业,比如说布施、持戒、忍辱,有很多地方是共外道的,外道也有修布施、持戒、忍辱;但是外道在布施、持戒、忍辱的时候,跟佛教徒在修布施、持戒、忍辱善业的时候,最大的差别就是:佛弟子对生命的观察有正见的引导,这种智慧的引导,是外道所没有的。就是说,佛弟子在每一个法的修学当中,都是以智慧引导。智慧的引导、智慧的观察,观察什么?就是观察缘起法,观察生命当中有杂染的缘起、有清净的缘起。这两种缘起的观察,在我们修止观的过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以下我们广泛的加以说明:
戊三、广显染净不成道理(分二:己一长行;己二偈颂)
己一、长行(分三:庚一别释染净种现不成;庚二总破色心为染净种不成;庚三结成许阿赖耶识)
庚一、别释染净种现不成(分二:辛一辨三杂染;辛二辨二种清净)
辛一、辨三杂染(分三:壬一烦恼杂染;壬二业杂染;壬三生杂染)
壬一、烦恼杂染(分二:癸一问;癸二答)
癸一、问
杂染缘起跟清净缘起,为什么没有阿赖耶识不能成立?把这个道理详细的说明。这当中分两科:一、长行;二、偈颂。长行当中分成三科:一、别释染净种现不成;二、总破色心为染净种不成;三、结成许阿赖耶识。先各别的说明,离开了阿赖耶识,杂染法、清净法的种子跟现行,都不能成就,这当中分成两科:一、辨三杂染;二、辨二种清净。先看杂染法的缘起,分三科:一、烦恼杂染;二、业杂染;三、生杂染。先看烦恼杂染,这当中分成两科(这个三是写错了):癸一、问;癸二、答。先一个问:
云何烦恼杂染不成?
为什么我们在观察生命的时候,一定要观到阿赖耶识呢?我们只观到前六识不可以吗?不可以!你只有观到前六识,你的烦恼杂染不能够相续。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我们讲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当然你要折伏烦恼,你一定要知道为什么会有烦恼?它的生起因缘是什么?你才能够还灭它的。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要观察烦恼,你一定要观察阿赖耶识。这是一个问,以下答:
癸二、答(分三:子一难六转识为染种体不成;子二难染污识初生无种不成;子三难对治识持烦恼种不成)
子一、难六转识为染种体不成 (分二:丑一标义;丑二征破)
丑一、标义
答当中有三段:一、难六转识为染种体不成;二、难染污识初生无种不成;三、难对治识持烦恼种不成。这三科我们先简单的说明。第一科难六转识为染种体不成,是针对欲界众生的烦恼来说,欲界众生;第二科难染污识初生无种不成,这是在观察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来说;第三科难对治识持烦恼种不成,这个是针对见道位以上的圣人,他有微细的烦恼,那这个烦恼是怎么相续的?第三段是针对见道位的圣人的烦恼来说的。首先我们看第一科难六转识为染种体不成。先看欲界众生的烦恼,为什么一定要阿赖耶识?这当中有两科:一、标义;二、征破。先标出它的大意:
以诸烦恼及随烦恼,熏习所作。彼种子体,于六识身不应理故。
我们内心的烦恼有两种:第一种是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不正见,六种根本烦恼。这六种烦恼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会有不同的相貌,所以叫做随烦恼,这个随烦恼就是随顺根本烦恼而引生的差别烦恼,可以说是根本烦恼的等流。比如说瞋心,瞋心是根本烦恼;但是瞋心在不同的情况之下有忿、恨、恼,这个忿、恨、恼都是瞋的自体;但是它在不同的环境,它表现不同的相貌,这个叫做随烦恼。这么多的烦恼是怎么有的呢?熏习所作。
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烦恼呢?就是过去世第六意识的造作,造作的时候熏习阿赖耶识,而产生很多很多潜伏的功能,而这样子潜伏的种子,它如果是保存在第六意识当中,是不合道理的。这个六识身是涵盖整个前六识,这个地方是标出大意。就是说,如果说烦恼是由前六识来受熏持种,是不合道理的。这是一个大意;这以下征破,把这个理由加以说明。征破当中,先看第一科征:
丑二、征破(分二:寅一征;寅二破)
寅一、征
所以者何?
这是什么理由呢?为什么我们在观察缘起的时候,大乘的缘起一定要观到阿赖耶,我们观小乘的六转识不可以吗?这是什么道理?这以下就把这个道理讲出来,看破:
寅二、破(分二:卯一破眼识;卯二例破余)
卯一、破眼识(分二:辰一难持种不成;辰二难受熏不成)
辰一、难持种不成(分三:己一设义;己二随难;己三喻结)
巳一、设义
破当中有两科:一、破眼识;二、例破余。前六识第一个是眼识,眼识不能成立,后面的耳、鼻、舌、身、意,其他五识都不能成立了。破眼识当中有两科:一、难持种不成;二、难受熏不成。先看持种不成,这当中三科:一、设义;二、随难;三、喻结。先看设义:
若立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俱生俱灭。此由彼熏成种,非余。
这是假设依止眼识来持种,是不成道理的。如果说我们今天是眼识:眼识在可爱的人事因缘当中,去了别色尘的时候,产生贪欲的烦恼,这个时候眼识跟贪欲的烦恼是俱生俱灭的,这个时候此由彼熏成种,此眼识由彼贪烦恼熏习而成立了种子,这个种子就保存在眼识当中,而不需要有阿赖耶识,非余就是不需要有阿赖耶识来保存。就是说,眼识带动了它相应的贪烦恼心所,在可爱的色尘当中活动,这两个心识,在那个地方俱生俱灭,就构成了所谓的熏习。这样的熏习,眼识就把贪欲的功能保存下去了,这是假设出这样的一个大意。这以下问难:
巳二、随难(分二:午一出过;午二理破)
问难当中有两科:一、出过;二、理破。先指出它的过失:
午一、出过
即此眼识,若已谢灭,余识所间,如是熏习、熏习所依,皆不可得。
身为眼识,眼识九缘生,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不生不灭的法,它要有很多因缘的资持,才能够出现,它要有光明、环境、各式各样的条件。身为一个生灭法的眼识,假设若已谢灭,余识所间,它被其他的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间断,比如说,你在看佛像的时候,突然间有人叫你一声,这个时候,你的注意力就在声音,耳识就起来取代你的眼识,你的眼识就谢灭,这个时候耳识就活动了。这个时候,你的眼识为耳识等所间隔,如是熏习所成就的种子,以及熏习所依的眼识,这个种子跟眼识都消失了,因为这个种子保存在眼识当中,眼识消失的时候,所有的种子就消失了。这样子,在佛法当中,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过失──断灭见了。就是你的功能不能相续下去,你虽然曾经修习戒、定、慧,但是在前六识剎那剎那的无常生灭当中,你所有的功能都不能保存,造善不能招感安乐的果报、造罪也不能招感痛苦的果报,这样子是一个很严重的过失了。这是指出它的过失,因为这个眼识是生灭法。
午二、理破
从此先灭,余识所间,现无有体。眼识与彼贪等俱生,不应道理。以彼过去现无体故。
先前的眼识,就是你之前在看佛像的时候,这个明了的心识,带动了很多的心所,在佛像的所缘境,在那个地方不断的活动,突然间为耳识所间隔,所以说现在这个眼识已经没有自体了。假设你昨天请到一尊佛像,你第一次看的时候很生疏;但是你今天再看,诶,慢慢慢慢你对这尊佛像的结构比较清楚了,第三天再看,更清楚了。那表示什么?表示你前面眼识造作的功能,第一念的眼识有相续到第二念的眼识,第二念眼识的功能,有传递给第三念的眼识,这个善恶的功能有累积的作用。但是这种功能绝对不能保存在眼识,因为从此先灭,余识所间,现无有体,因为眼识消失了以后,现在来观察已经没有自体了;后面的眼识再生起的时候,跟它的贪烦恼再生起,这个就不应道理,因为这个现行法已经消失了,种子也消失了,以彼过去现无体故,因为这个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所以说由眼识来保存这个种子,是不合道理的。第三段讲出一个譬喻来作总结:
巳三、喻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