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如从过去现无体业,异熟果生,不应道理。
比如说过去我们曾经造了一个罪业,这个罪业:或者我们已经得果报了,我们已经招感在人事上;或者在色身上,有种种不如意的果报,这个时候业消失掉了。或者说这个业没有得果报,但是我们很至诚的忏悔,而且修止观,
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
透过忏悔跟止观强力的对治,这个业消失掉了。一种已经消失而没有自体的业,结果再招感异熟果生起,这是不合道理的,因为这个业已经消失了!这个地方是说,由眼识来持种是不合道理,因为眼识它不能相续,它不像阿赖耶识能够不断的相续下去。
辰二、难受熏不成(分三:巳一乘前更破;巳二设难住处;巳三结非所熏)
巳一、乘前更破
又此眼识贪等俱生,所有熏习,亦不成就。
这是第一段乘前更破,等于是对熏习作一个总结。说眼识它带动了贪烦恼的活动,这两个是俱生俱灭,同时的作用。这两个俱生俱灭,就产生了相互的熏习,其实这个熏习是不能成就的。前面是说持种不成,这个地方是说熏习不成。为什么熏习不成呢?因为熏习一定要有一个所熏习的处所,这个眼识跟贪烦恼都不能构成所熏,就是说你这个熏习,没有人是一个所熏习,没有一个人能够承当接受讯息的功能。这个地方是先作一个总说。为什么熏习不成呢?这以下有三段来加以说明:
巳二、设难住处(分三:午一住贪中;午二住余识中;午三住自体)
午一、住贪中
设难住处,就是说没有一个熏习的依止处:第一、住贪中;二、住余识中;三、住自体。先看住贪中:
然此熏习,不住贪中。由彼贪欲是能依故,不坚住故。
说这个熏习,我们应该把熏习的功能,安住在贪中。贪烦恼,这是一个心所法,就是以贪为所熏。由彼贪欲是能依故,不坚住故。这个贪烦恼是能依。能依什么意思呢?因为贪烦恼是心所有法,它必须要依止心王才能生起,所以心王是所依,它必须要依止心王,所以它是时有、时无。比如说,我第六意识有时候起贪、有时候起瞋心,贪久我不喜欢,我就起瞋。所以这个贪烦恼,它是不能作主的,它是心所有法,环境改变的时候,心所就改变了,虽然心王在,但是心所已经改变了,所以它是能依的法,是不坚住的,它不能相续的;不能相续,当然不能当所熏,所熏习一定要一味的相续。所以说,这个熏习的法住在贪中,是不合道理的。第二个住在余识,余识就是眼识以外的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等。
午二、住余识
亦不得住所余识中。以彼诸识所依别故,又无决定俱生灭故。
眼识跟贪烦恼的相互作用,这样的功能,也不能够安住在其余的耳、鼻、舌、身识当中。为什么呢?这当中有两个理由:第一个,以彼诸识所依别故。因为每一个心识有它所依的根跟所缘的境,叫十八界。眼识依止眼根,了别色尘;耳识依止耳根,了别声尘;你不能说眼识去了别声尘!每一个心识,有它活动的范围,所以你不能够说我去熏习你,不可能!它们两个活动的处所不同。第二个,又无决定俱生灭。它也不一定同时生起,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不能俱生俱灭,当然不能构成熏习。所以你说眼识贪烦恼的功能,由其他的诸识来保存,也是不合道理。
午三、住自体
亦复不得住自体中。由彼自体,决定无有俱生灭故。
就是说,贪烦恼这样的功能,应该住在眼识的自体当中。这个自体当中的意思是说,眼识是一个生灭法,当第一念眼识生起贪的时候,在它还没有消失之前,赶紧的把这个功能传递给第二个眼识,就像我们跑接力赛一样,把这个棒子交给第二念,这个叫[住自体中]。但是这个住自体中是不合道理的,由彼自体,决定无有俱生灭故,因为两个眼识不可能同时生起,我们前面也说过二念不俱有,就是说你前一念要完全灭了以后,第二念才生起;那你前面那个念头消失了,你怎么把讯息传递给第二念呢?不可能嘛!它不能够同时的俱生俱灭,那当然就不能构成熏习。所以在熏习的过程当中,眼识跟贪这两个,都不能够当做熏习的处所。
巳三作一个总结:
巳三、结非所熏
是故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之所熏习,不应道理。又复此识,非识所熏。
这个地方,有两段的破斥:第一个,同类熏习是不合道理的。就是说眼识跟贪烦恼,它们彼此相互的熏习,是不合道理的;第二个,眼识跟其余的诸识相互的熏习,这个异类的熏习,也不合道理。因为这个异类的心识,它有它所依的根,所缘的境都不同,不能构成俱生俱灭。这个是讲到眼识跟贪烦恼的作用,一定要有阿赖耶识的相续作用来保存,才能够构成烦恼相续。
卯二、例破余
如说眼识,所余转识亦复如是,如应当知。
眼识的功能不能相续,前五识当然不能相续。这个地方是针对欲界众生的烦恼相续来说。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不管是你的眼睛起烦恼、或者耳根起烦恼,这个烦恼都不能保存在眼识跟耳识当中,都要输送到一个根本的处所──阿赖耶识,都要输送到这个地方去。
《楞严经》: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楞严经》在修首楞严止观,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就是说,我们造业依止六根,有些人眼根造的业比较重,有些人耳根造的业比较重,当然我们因地造业,在六根当中的污垢,有它的浅深不同。你看有些人,他对穿衣服不重视,但是他对吃东西很重视;有些人他对吃东西不重视,他衣服要穿得很漂亮:所以这个六根的造业,的确有它不同的相貌。但是返妄归真的时候,你只要从一根深入,一根解脱了,六根同时解脱,你不一定根根都要解脱,不必!那表示说,虽然造业是六根,但是这个六根的业,最后都输送到阿赖耶识去,所以你阿赖耶识的光明出现的时候,全部破坏了,就是所谓的《楞严经》: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虽然造业是分别在六根门头活动,但是这些邪恶的功能,其实都回到阿赖耶识去了。所以为什么在观照法门的时候,我们经常说: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就是一念而已。虽然这一念头,就说你有六个窗户,太阳照出去有六个窗户,但是最后回归,就只有这个心念而已。所以我们观心的时候,为什么蕅益大师讲:现前一念心性突破,过去、现在、未来全部突破?就是所知依。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特别厉害,它抓到生命的核心点,掌握到生命的核心点,不像小乘的学者在枝末当中,就比较不圆满。
子二、难染污识初生无种不成
这个地方是讲色界、无色界烦恼生起的情况。
复次,从无想等上诸地没,来生此间。尔时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初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由所依止及彼熏习,幷已过去,现无体故。
如果有一个人从无想天──色界四禅定,无想天有五百劫,都是第六意识不活动;或者说他是从上诸地,就是上两界──色界、无色界,那种禅定的清净心识当中死掉了,死掉了以后,他来到欲界。尔时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初识,这个时候他跟欲界的因缘接触,产生了一个染污的初识,这个染污的初识,就是我们中阴身在投胎的时候,所生起的第一念爱取的烦恼。这个烦恼,此识生时,应无种子,就是说假设没有阿赖耶识来保存过去这种邪恶的功能,你说这个色界、无色界的天人,他整天都是在禅定当中,他经过了五百劫,甚至于一万劫,这么长的时间,他来到欲界的时候,他经过这么长的清净,这第一个烦恼是怎么生起的?为什么呢?[由所依止及彼熏习,幷已过去,现无体故]。因为他以前所依止的六识的心王,以及彼,这个彼就是贪烦恼的熏习,都是过去式了,从现在来观察,都觅之了不得。那他为什么会有这个初识生起呢?这当然就是要有阿赖耶识来保存。
比如说,我们打佛七的时候,我们一般打佛七之前,心中是散乱的,我们很难在一个所缘境专注;虽然我们理性上知道三宝是一个大功德的境界,我们跟三宝每一次的接触,多一分的接触,就多一分的消业障、增福慧,理论上我们了解;但是我们在人事这样一个尘劳的境界活动,心思散乱。这个时候打佛七,就强迫自己安住在这个万德洪名──无量光、无量寿的万德洪名,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慢慢慢慢的,这时候的心,对这个佛号的安住,慢慢慢慢的加强。到了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的时候,心中几乎都是佛号,没什么恶念出现。
但是到了第七天,就开始:诶,准备打完佛七,就开始计划打完佛七要干什么(呵──),就开始打妄想了。打完佛七就更严重了,从佛堂出来,跟过去的熟境界──色、声、香、味、触、法一接触的时候,佛号的功能就慢慢慢慢退失掉了。这个时候我们会想:这个佛号的功能,我曾经栽培过,它跑哪里去了呢?这地方就是一个问题了。如果说这个时候只是被我们当初的六识所摄持的话,那这个佛七白打了。结果你后来又被很多人事的因缘所阻碍,这个地方就必须要阿赖耶识,来保存这个功能。所以你临命终的时候,为什么能够把你每一次佛七的能量,都累积起来?就是因为有阿赖耶识。
子三、难对治识持烦恼种不成(分二:丑一无识持种难;丑二无种识生难)
丑一、无识持种难
对治识就是圣人的智慧,无漏的智慧生起的时候,这个烦恼种,没有阿赖耶识就不能成立。这当中分两科:一、无识持种难;二、无种识生难。先看第一科无识持种难:
复次,对治烦恼识若已生,一切世间余识已灭。尔时若离阿赖耶识,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不应道理。此对治识自性解脱故,与余烦恼及随烦恼不俱生灭故。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从资粮位到加行位,最后到见道位,这个时候我们心中跟一念我空、法空的真理相应,这个时候,叫[对治烦恼识生],就是我们在内心当中出现第一道的光明。当然光明是不容许有黑暗出现的,在那个剎那当中,一切世间有漏的烦恼余识,当下都要消失掉,光明跟黑暗不共存的。尔时若离阿赖耶识,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就不存在了。如果没有阿赖耶识保存的话,这个人所有烦恼的种子就不存在。为什么呢?[此对治识自性解脱故,与余烦恼及随烦恼不俱生灭故]。因为这个对治的清净智慧,它的体性是没有烦恼系缚的,它对烦恼有对治力。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阿赖耶识,这个人就成佛了。
丑二、无种识生难
复于后时世间识生,尔时若离阿赖耶识,彼诸熏习及所依止,久已过去,现无体故,应无种子而更得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