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20章 第20集《摄大乘论》【1 / 3】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页:

庚三、缘相差别(分二:辛一正释;辛二反成)

辛一、正释

我们讲到四种差别,前面的[引发差别],是约着成就种子来说的;[异熟差别]是约着它能够形成果报来说。总而言之,前面两种差别的引生,都是跟名言种子、业种子的相互作用有关系。第三个[缘相差别]主要的是约着我见的熏习所产生,这当中有两科:一、正释;二、反成。第一个正释:

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

这个缘相差别是属于[意],这个[意]就是第七意识的我执相貌。第七意识的我执,它的所缘境是依止阿赖耶识的见分而产生的我执,也就是说,阿赖耶识的相貌它是一个果报相。比如说你今生是一个女人,你这个俱生的我执,就以女人当做自我,从小到大,不管白天、不管做梦,你那个自我意识都是以女人来当做出发点的,这样一个自我的不断的熏习,叫做[我见熏习差别]。

辛二、反成

此若无者,染污意中我执所缘应不得成。

假设没有这个缘相差别,第七意识[我执]行相就不能建立。我执有两种:一个是分别,一个是俱生。分别我执主要是第六意识,它的变化很大。第六意识的行相,比如说你没有学佛之前,你的我执可能很重;但学佛以后修空观,慢慢慢慢的把这个分别的我见调伏了。所以这个我见的变化是很大的,你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因缘当中,这个自我意识会不断的变化。但俱生的变化很难,就是说即使你修行得很好,你依止今生女人的一个自我主体,还是很难改变,因为它是一个比较微细的俱生我见。所以这个俱生的我见,

《唯识三十颂》:随所生所系。

第七意识攀缘第八识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随所生所系,随着第八意识在哪一道受生,第七意识就以哪一道为自我,就是第八识在哪一道受生,它就以哪一道的心识为自我。比如以文昌帝君来说,他曾经做了十七世的世大夫,他在做世大夫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是一个读书人的自我,以一个知书达理的自我来发动他的思想跟行为。但是不幸的是到第十八世的时候,因为他起了一个不好的邪愿,结果变成一只毒蛇。这个时候,他的自我就以毒蛇的心识──瞋恨、暴躁的心识为自我,这种自我就很容易造业了。

所以在菩萨道当中,如果你还是一个凡位的菩萨,包括资粮位,也包括加行位的菩萨,在唯识学上的说法:你在没有成就圣道之前,尽量避免到三恶道去。像有些禅师说:我来生要做一条牛,要做一个什么畜生。其实我们不应该发这个愿,这都是不对的!因为畜生道的自我,内心是暗钝的,它对无上菩提是障碍的,它不是一个随顺于圣道的心识,不是的!如果你对求生净土没有多大的兴趣,那你来生唯一的选择就是做人,唯一的选择!天上不适合,三恶道更不适合,你一定要以人的心识、这个自我意识,才能够继续你菩提心的完成。

所以说第七意识的缘相差别,主要的是依止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到哪里、到了哪一道,它就以那一道为自我。这种自我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就比较难改变,因为它微细,它不受第六意识的分别而影响。这一个部分缘相差别的引生,主要的就是我见熏习,跟名言、业力的差别不大,因为它是发生在第七意识。我们每一个人当中,的确有很多自我的缘相差别,这个跟我们的果报有关系。你不要说是畜生道跟人道,同样是人道也有差别。你要是生长在富贵人家的自我,跟生长在贫穷人家的自我,跟生长在一个比较中庸家庭的自我,都有差别的。

庚四、相貌差别(分二:辛一标;辛二释)

辛一、标

前面的三种差别,主要是约着生命的别相来说,各别的相貌;这以下是前面三种相貌的混合体,等于是一个总相的说明。阿赖耶识的相貌,这当中有两段的说明:第一个总标,第二个别释。先看总标:

此中相貌差别者,谓即此识,有共相,有不共相,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子相等。

阿赖耶识的相貌差别,是就着阿赖耶识,因为不同的我见、名言跟业力的熏习,有[共相、不共相]跟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子相等。先标出来,这以下解释。

辛二、释(分五:壬一共不共等相;壬二粗重轻安相;壬三有无受尽相;壬四譬喻相;壬五具足不具足相)

壬一、共不共等依(分二:癸一正释;癸二反成。)

癸一、正释(分二:子一别释四种;子二总显对治)

子一、别释四种

其实这个相貌差别有五种,阿赖耶识有五种的相貌,我们看标题就知道:一、共不共等相;二、粗重轻安相;三、有无受尽相;四、譬喻相;五、具足不具足相。我们先看共不共等相,又分成两科:一、正释;二、反成。先看正释,这当中分两段:一、别释四种;二、总显对治。先看别释四种:

共相者,谓器世间种子。不共相者,谓各别内处种子。共相,即是无受生种子。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种子。

我们先说明共相跟不共相。[共相]就是由众生共同业力所变现出来的相貌。比如说这个[器世间],就是我们所依止的山河大地、这依报的国土,这个都是由大众共同的业力所创造出来的,叫做[共相]。那[不共相]呢?就是个人所专有的。比如说我们内处的种子,这个种子有外处跟内处:外处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个五尘种子;内处的种子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个五根的种子。不过这个五根的种子,主要是约着净色根来说,净色根。这个净色根,它是比较微细的,不是约浮尘根,就是只是你自己能够受用的,这叫内处的种子,内处的种子是个人的业力所变现的。

[共相即是无受生种子],这个山河大地是属于[无受生]的,它没有感受的功能。你对山河大地好,它也不感到快乐;你对它不好,它不感到痛苦:它没有感受的功能,所以这个共相是属于无受生的种子。但是不共相它是有受生的种子,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你适当的保养,它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有苦受、乐受的感受产生。也就是说,共相是由我们的共业所构成的,别相是由别业所构成。

所以我们在探讨这个生命的缘起,一定要考虑所谓的[业],这个[业]有共业跟别业的差别。比如说,我们讲[相逢就是有缘],大家能够同在一个寺庙住,表示我们曾经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处所,共同创造一个善业,而这个善业肯定跟三宝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大家会在这个地方共住。当然和尚尼一定是当初的领导者,她的业最强,所以她做方丈。就是说每一个人,你在这个寺庙能够住多久,他住多久,这个地方就是共业当中有别业。这个共业,大家能够共同去受用这个寺庙所有的资具,从这样的地方,我们能够吃、穿、住,能够得到稳定,把握时间开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那你为什么有这个福报住在这个地方呢?就是大家有这样的共业。但是每一个人在受用这个寺庙的时候,的确还是有所不同,这个地方的不同就是别业了,不共相。每一个人在共同发心的时候,每一个人发的心不同,他的付出不同,那当然有他各别受用的差别。其实每一件事都可以从共相跟别相来说,所以这个差别可以说是一个大判。

子二、总显对治(分二:丑一长行;丑二偈颂)

丑一、长行(分二:寅一显差别;寅二喻清净)

寅一、显差别

这个地方有两科:一、长行;二、偈颂。看长行,这当中分成两段:一、显差别;二、喻清净。先看显差别:

对治生时,唯不共相所对治灭。

共相为他分别所持,但见清净。

这个[对治]指的是我们内心戒、定、慧的圣道力量出现了,我们开始持戒,开始断恶、修善,乃至于观照生命的真相,观察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时候,他所[对治]的是个人这一部分的[不共相],就是你的五蕴身心,会被你的圣道慢慢的转变,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你的心转变了,你的眼、耳、鼻、舌、意也会跟着转变。但是[共相]是不能改变的,因为你外在的山河大地是由众多众生的共业所共同执持的,所以这个地方不会因为你个人圣道的成就,而有所失坏;但是你看到这个山河大地,你自己这一部分,你是看到了[清净]而不染污的。

也就是说,假设有一个圣人是初地菩萨,他的大悲心来到三界跟我们一起受生,他虽然跟我们生活在一起,也可能住在同一个寺庙;但是他看到的国土,就不是这样一个泥土的情况,他是看到七宝庄严的依报国土,就是实报庄严土。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他的共相,他虽然不能改变别人,但是他在自己这一部分是[但见清净]的,因为他的业是清净的,所以他显现出来的果报是清净。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能够改变的是自己这一部分的不共相跟自己的共相,那别人的共相我们不能改变。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寅二、喻清净

如瑜伽师,于一物中,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

这是什么道理呢?为什么说他内心清净,他就能够心净国土净呢?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假设有一个[瑜伽师],这个人是修止观有所成就的瑜伽师,他在止观当中针对某一个法,内心生起种种的胜解,依止不同的观想,在观想当中,他在外境上[皆得成立]。观想这个大地是黄金,他就能够感受到黄金所显现的假名、假相、假用。他也可以改变一下,诶,这个大地是七宝,就变成七宝。就是说他的内心当中,依止他止观的胜解,能够随心所现,他有这种所谓的定自在所生色,他自己能够改变他自己的共相,还有他外在依报的这一部分因缘。

这个地方的随心所现,在唯识学上说:定自在所生色有两种差别:一个是八地之前的菩萨,八地之前菩萨的定自在所生色,只能够自受用;但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他能够他受用。比如说: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禅定当中,他能够生起种种的胜解,皆得成立。也就是说,我们生死凡夫我们可能,哦,有因缘坐车、坐船、发生了灾难,这个时候至心称念观世间菩萨,观世间菩萨寻声救苦,你的这一念心跟观世间菩萨圣号一接触的时候,产生加持力。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观世间菩萨在这个禅定三昧当中,他能够依止他的胜解力来加持。这个八地菩萨的功德,他能够生起他受用;但是虽然他受用,你自己也要跟他感应道交,如果你不能够去忆念他的圣号,这样的感应就不能建立了。

所以说[瑜伽师]在禅定当中,能够依止种种的胜解,能够转变很多很多的环境,但是这个只是他自己能够受用;那八地菩萨能够他受用。看偈颂:

丑二、颂(分二:寅一颂前共相;寅二颂前譬喻)

寅一、颂前共相

偈颂当中分两科:一、颂前共相;二、颂前譬喻。看颂前共相,把前面共相的道理作一个总结。

此中二颂:

难断难遍知,应知名共结,瑜伽者心异,由外相大故。

有情众生的共相是很难断的,在果报上很难断的,因为这个是众生的共业,就算佛陀成佛了,佛陀无量无边的功德,但是他还是不能改变这个众生的世界,佛陀那么厉害,也不可能使令三恶道消失,不可能!为什么呢?这个是[难断难遍知],这个很难了解,而且很难去断除的。为什么呢?[应知名共结],因为这是无量无边有情众生共同的烦恼跟业力所创造的,这不是单方面的。虽然身为一个有止观功德的瑜伽者,他内心能够依止自己的观想不同,而显现不同的环境,但是外在的共相,毕竟是太广大,而难以了知、难以改变,所以我们没办法去改变这个外在的共相,只能够改变自己这一部分的不共相。再看第二个偈颂:

净者虽不灭,而于中见净, 又清净佛土,由佛见清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