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24章 第24集《摄大乘论》【2 / 3】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寅三、辨具三相(分二:卯一显自意识;卯二叙一类计)

卯一、显自意识(分二:辰一长行;辰二颂)

辰一、长行(分二:巳一标;巳释)

三相当中,主要的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当中有长行跟偈颂。长行当中先看标:

巳一、标

若意识,以一切眼为最初,法为最后,诸识为相,以意识识为见。

这个第六意识,它的活动范围就非常的广泛。怎么说呢?它以一切的眼为最初,眼所见的这个色尘为最初,乃至于自身的法尘为最后,也就是说它能够通缘整个六尘的境界。所以从第六意识的角度,诸识的所缘都是属于它的相分,包括六尘都是第六意识的相分,以第六意识的明了性为见分。这一段是说明:当我们前五识依止五根,攀缘五尘的时候的第二念,这个第二念开始带动第六意识,变成了所谓的五俱意识。这是一个总标,以下解释:

巳二、释

由此意识有分别故,似一切识而生起故。

因为第六意识有强大的分别功能,所以它能够总摄一切的五识来生起共同的作用,它总摄五识。我们作一个说明,这个地方先说明强大的分别。这个前五识的分别叫做自性分别,它对于境界的受用,只有一种直觉的感受,感到苦、感到乐;但这个苦乐的感受一剎那就过去,因为它不能攀缘过去,也不能攀缘未来,它只能够当下、当下、当下,每一个当下去接触这个影像,产生当下的感受,感受完就要放掉,它不能够把前面的感受记录下来,不可以!它不能累积,所以叫做自性分别。第六意识有三种分别:它有自性分别,也有随念分别。这个念就是一种意念,它能够把你过去的经验全部累积起来,你过去对他好、对他不好,他完全能够记住,就是因为第六意识,它能够把过去的种种影像作一种累积。

第二个它还有计度分别,它对于没有发生的事情,也能够生起种种的观想跟预测。所以说这个第六意识,它不仅能够夹带前五识去感受当下的境界,他也可以回忆过去、预想未来,产生一个强大的分别。所以我们这样子讲:当生命的依他起从初能变的一相、到二相、到第三相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准备开始造业了。也就是说第六意识,它有两个特色:第一个、它的活动范围特别广大。前五识只能够攀缘各自的尘境,眼识只能够攀缘色尘,乃至于身识只能够攀缘触尘;但第六意识能够通缘五尘,所以它的活动范围特别广大。第二个、第六意识造业的势力特别强,因为它有念心所,能够回忆过去;它有寻伺的觉观心所,也可以预测未来:所以它的造业力强。

《八识规矩颂》: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的《八识规矩颂》形容第六意识说:身为第六意识,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就是我们的生命体,这个心的造业功能,第六意识最强大了,而它所造的业,引导阿赖耶识去投胎、去承受一个新的果报。这个地方就是说:前面的二相,只是一个果报的直接感受;但第六意识出现以后,第六意识开始在果报当中分别,而且引导一个新的业力出现。

我们对果报,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力。就是说,你的五识依止五根去攀缘五尘,它是什么影像,你没办法作主的,那是先业所感;所以果报不能怪现在的你,要怪过去的你(呵──)。就是你所受用的果报跟过去的你有关系,所以这个果报我们是不能决定的,修行不能改变果报;但是因地的你有选择权,你可以选择做,你也可以选择不做。所以我们在因果的当中,果报是不能决定的,但是因地你可以决定,这个地方要注意。所以从修行的角度,这个三相是非常重要的,第六意识开始活动。好,我们看偈颂:

辰二、颂

此中有颂:

唯识二种种,观者意能入。

由悟入唯心,彼亦能伏离。

从依他起的角度开出了有三种相:一相就是唯识,就是阿赖耶识变现了根、尘、识;二相,由前五识依止五根攀缘五尘,而受用种种苦乐的果报;种种就是第六意识开始生起种种的了别。一个修习止观的人,从三相当中,就能够悟入一切法──不管受用果报、不管因地的造业,都是一念心识的作用,离开心识无有少法可得,这是我们所谓的万法唯识,或者说是唯识无义的道理。从这个唯识无义的道理当中,我们就能够修习止观。怎么修呢?由悟入唯心,彼亦能伏离。我们从这一科唯识无义的道理当中,开展出下一科的修唯识观。

修唯识观的第一个基础是悟入唯心,先破所取相,这个地方很重要。在菩萨的修行当中,刚开始你一定要想办法使令你这个明了的心,跟你心中的影像脱离。就是你心中如果住在某一种影像,开始诱惑你要造业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时候不是空掉内心,是先空掉外境,这个外境是生灭变化的、是虚妄相,不要被它所迷,这个时候你心中的菩提心才能够把握得住。所以我们刚开始,你这一念心不可避免的会跟很多的尘境──不管是赞叹你的可爱尘境,或者是障碍你的逆境接触,这个时候你要先脱离尘境,破所取相。

第二个,彼亦能伏离。进一步再观察我们这个生灭变化的心,它的自性也是毕竟空的,这个时候破所取相,再破能取相,将这个能分别的、有所得的心再放弃以后,这个时候心就入无所得的平等法界,所谓的一心真如。所以第二段是讲到修行,第一段是讲理论,从三相而悟入唯识无义,从唯识无义当中修习止观,破除外境的执取,再破除内心的执取,再入所谓唯识性二空真如的平等法界,这个偈颂是总持了前面的内容。

卯二、叙一类计(分四:辰一说一意识;辰二释伏难;辰三举例成 ;辰四引教证)

辰一、说一意识(分二:巳一标立;巳二举喻)

前面的三相,是约着前六识都具足,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来作用。这个地方是说明:在唯识学派当中,有一类的论师是主张只有第六意识,而没有前五识的。这当中有四段:一、说一意识;二、释伏难(释伏难辰。,这个辰。改为。辰);三、举例成;四、引教证。先说明一意识的内涵是什么:

巳一、标立

又于此中,有一类师说一意识,彼彼依转,得彼彼名。

在唯识学派当中,有一类师(不过古德说这一类的学派,它不能算是正统的唯识学派,这是另外一个说法。)说:我们内心当中,其实就是第六意识,没有前五识。没有前五识,这个前五识怎么能够产生作用呢?因为第六意识依止不同的根,就转生了不同的识,安立了不同的名。就是说,第六意识依止眼根,就变成眼识了;第六意识依止身根,就变成身识:就是一个识,因为它依止不同的根,就产生不同的作用,安立不同的名称。换句话说,它也是承认有六识,只是这六个识完全是第六意识的差别作用。好象这个房间有灯光,就是一个灯光,你开了五个窗户,在不同的窗户出去,就有不同的灯光,其实就是一个灯光,这个只有一个意识的主张是这样子的,因为彼彼依转,所以得彼彼名。这以下讲一个譬喻:

巳二、举喻

如意思业,名身语业。

比如我们讲身口意三业,身口意三业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以意业为主。就是说这个意业,它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它在审虑的阶段,叫做意业,它还没决定要不要做;但是意业入了决定的时候,就付诸身口,推动身口去造业,叫身业跟语业。其实这个三业,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业,就着意业在审虑的阶段,我们安立做意业;当意业决定去推动身口的时候,我们叫身业、口业,其实就是一个业。它就用这个三业正如一业的道理,来比况六识就是一个识的道理。以下这个论师也释伏难,解释一个隐藏的疑问,我们看标:

辰二、释伏难(分二:巳一标;巳二释)

巳一、标

又于一切所依转时,似种种相二影像转。

巳二、释

谓唯义影像、及分别影像。

这个地方有人问难说:前五根是一个色法,它是没有分别的,所以我们一般说前五识依止五根,因为前五识也没有分别,所以五识依止五根,产生了别的五识,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两个都没有分别。但问题是:第六意识有强大的分别,五根是没有分别,你怎么能够由有分别的第六意识,去推动无分别的五根呢?这怎么能够做到呢?有人就提出这个问。这一部分的论师就回答说:这个意识在一切的五根转的时候,它也能够生起一种相似的影像,而产生见、相二分,二影像转,这个二影像转就是见分跟相分。什么是二影像转?就唯义影像跟分别影像,唯义影像就是所分别的相分,分别影像就是能分别的见分。就是说,虽然第六意识是有分别,但是它也可以去推动无分别的根,他先作出这样的总答。这以下举出例子来成立他的观念,先举出一个事:

辰三、举例成(分二:巳一举事;巳二释例)

巳一、举事

又一切处,亦似所触影像而转。

比如说我们入定,在禅定当中有种种的三昧乐(禅定它是没有前五识的活动),但是它没有身识的活动,他也可以感觉到这个色身有种种的快乐。那他怎么能够感觉得到呢?就是第六意识直接去推动身根,去接触到触尘,去感受到快乐,所以它也不一定要靠前五识的,因为这个定中意识是独头意识。所以从禅定当中能够感受快乐,那比况得知这个人从禅定出来,你也可以去推动无分别的五根。举出这个事情来证明,这以下把这个证明再扩大。

巳二、释例

有色界中,即此意识依止身故。如余色根,依止于身。

第六意识不但是身根如此,其他的四根亦复如是。就是说在有色界(就是欲界跟色界)有业果色的范围当中,第六意识是依止身根。也就是说,其实其他的四根──眼、耳、鼻、舌,都是依止身根。比如说:你要是身体健康,你眼睛、耳朵、鼻子、舌头也会比较健康;假设你身体有伤害,你的眼、耳、鼻、舌、身也会受到伤害。所以第六意识依止身根,眼、耳、鼻、舌、身也依止身根,当然它也能够推动其他五根的活动。前面只是单约身根,这个地方是比况前五根,都可以由第六意识来推动。这个地方是从道理上来引证,这以下引圣言量来说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