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一页,
戊三、释一异。
本论整个修学纲要有三个重点,就是大乘的境、行、果。所谓的[境]就是甚深见,[行]就是广大行,[果]就是究竟果,有三个重点。我们现在这一科是讲到[甚深见],就是身为一个大乘的菩萨,我们在行菩萨道之前,我们应该如何观察生命的真相?讲这个重点。这个甚深见,无着菩萨分成两个重点来发挥:一个是[所知依],一个是[所知相]。[所知依]是讲到生命的依止处,或者说是生命的根源;[所知相]是讲到生命的差别相。所知依跟所知相相互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体用开合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把生命作一个开展,所谓的依体起用,就显现出所知相,有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跟圆成实相,这么一个多彩多姿、变化多端的生命;如果我们把生命作一个缩合,摄用归体,就回到现前一念心识、这阿赖耶识,就是所知依。所以所知依跟所知相,是一个体用开合的关系。
蕅益大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宇宙无非旅泊,而泊宇中者,究竟是什么人?]第一话就是对生命的开展,说宇宙无非是一个旅泊,生命它是不断的相续变化,我们前生可能是一只蚂蚁,今生变成一个人,来生变成一个天人,所以人生就是一个暂时的过客,它是很多很多剎那剎那生命相续的点,串成一个复杂变化的人生,所以我们只是一个过客。[宇宙无非旅泊]就讲到[所知相],讲到三相生命[即空、即假、即中]的差别。但是这么一个复杂的生命,到底是谁在那个地方流转?[流转三界中,流转者谁?]简单的说,就是现前一念心识在流转。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很多的种子,不断的不断的变现很多差别果报让自己受用。所以,我们在了解所知依跟所知相,就是用体、用的关系,就能够了解。
戊三、释一异(分二:己一问;己二答)
这一科是[所知相],当中有六段:第一段是出体,第二段是释名,现在是第三段的[释一异]。前面一科的[释名],说明三相各别的内涵;这一科[一异]是解释三相的互相关系,它们之间互相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说明这个道理。释一异当中分成两段:一、问;二、答。我们先看问:
己一、问
复次,此三自性为异、为不异?
生命的差别相貌有三种:那这三种是差异的?差异就是说彼此间的性质是各自独立的,没有任何关系的,叫差异;或者说是[不异]?这[不异]就是相同,彼此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这是把三相的关系,到底是相互的差异?或者彼此是相同?提出一个问,这以下回答:
己二、答(分三:庚一双非;庚二依一自性标三异门;庚三别释三性成异门义)
庚一、双非
回答当中有三段:一、双非;二、依一自性标三异门;三、别释三性成异门义。先看双非,先作一个回答:
应言非异非不异。
这三者的关系:说是[非异],就是互相含摄叫[非异],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彼此间是互相含摄的叫做[非异];[非不异],是各有体相,虽然互相含摄,但是三个法都有它各自的体性跟相貌,它各有体相的。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非异、非不异的意思,后面的论文,论主无着菩萨说:在三相当中,它是以依他起相来作基本的。也就是说,从依他起的法当中,我们内心跟依他起接触,产生心中的妄想,安立做遍计执;那我们修习我空观、法空观,把心中的妄想消灭了,安立做圆成实。换句话说,这三个法是以依他起作基础的,当我们是觉悟的时候,安立做圆成实;当我们对依他起产生迷惑,安立做遍计执:所以这三个关系,主要是以依他起相,来作一个基本点。
庚二、依一自性标三异门
谓依他起自性,由异门故,成依他起。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遍计所执。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圆成实。
我们先看三相是怎么安立的。依他起自性是[由异门故],有很多差别的因缘。我们知道这个依他起,主要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所生,这个种子有很多很多的业力种子、名言种子、我见种子,有很多差别的种子因缘,而成就依他起的法。[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遍计所执],也是因为依他起。我们面对依他起的时候,由异门故,这个[异门]就是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去接触这些因缘果报的时候,内心产生一种相似的影像,这个影像跟外在的境界有一点相似,但是不完全一样,这种影像生起的时候,我们说这个叫遍计执。每一个人打妄想是很多,所以这[异门]就是很多的计度分别,就产生很多的相似影像,这个相似影像,唯识学安立做遍计所执。[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圆成实]。当我们修学了佛法,开始回光返照,不管持咒也好、念佛也好,总之,你要把心中的影像消灭掉。当我们开始去消灭心中的影像,恢复本来面目的时候,这个时候安立做圆成实性,破除遍计执而开显圆成实性。当然破除的方法也是很多很多,所以它叫差别因缘。
所以,本论把生命的相貌分成三相,这三相以依他起作基本。我们今天这一念明了的心,接触了依他起,如果我们今天是产生迷惑颠倒,我们就活在自己的相似影像,这个叫做遍计执;我们开始去消灭心中的影像,这个时候就证得圆成实;然后进一步,再证得依他起。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个譬喻,我们讲[水]。水的体性是湿性,这个水如果遇到了石头、或者风吹的因缘,石头的碰撞因缘,就产生很多的波浪。这个水,就表示依他起,因缘所生的法;这些变化的波浪,是心中的影像,就是遍计执;不管你这个波浪打得多高,变化有多大,它的湿性永远不改变的,这个湿性就是圆成实性。我们从这个水、波浪跟湿性的关系,就可以了解三相是互相含摄,而且是各有体相的,叫[非异非不异]。
庚三、别释三性成异门义(分三:辛一成依他起;辛二成遍 计所执;辛三成圆成实)
辛一、成依他起(分二:壬一征;壬二释)
壬一、征
什么叫三相的异门?前面只是讲到差别因缘,这里把差别因缘的意思讲出来,有三段,先看成就依他起。这当中每一段都有一个问跟答。
由何异门,此依他起成依他起?
壬二、释
依他熏习种子起故。
这个地方是讲到异门。是什么样的因缘产生依他起呢?有两个因缘:第一个是依托他法的熏习。依他起的法要生起,第一个要现行熏种子,我们一定有很多现行的身口意的造作,这个造作会产生种子,成就一种因相,一种潜伏的善恶功能,这个就是依他起的其中一个相貌,因相;这样的一种功能,时机成熟的时候,表现成一种身心果报,[种子起故],种子而生起现行,这个叫果相。所以,依他起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因相跟果相的成立。为什么叫[依他]呢?就是我们内心不管是成就善恶的功能、或者表现可乐不可乐的果报,这个法都是无自性的,它自己不能决定它的性质,必须是由它法来决定,所以叫做依他而生、依他而住。
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到这朵花,这个花是个果报相,因为它是一个现行法。一般我们看到花的时候,心中会产生一个相似影像,一个花的影像,我们会认为这个花是有自性的,它自己能够决定它的性质。其实是不对的。它本身不能决定它的性质,必须由业力的因缘,依他法,当业力消失的时候,这个花就消失了。你现在的身心世界,你说:我现在这个果报体,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有内心的分别,一个女人的思想、男人的思想,等等。其实你现在的生命体,你自己也作不了主,它什么时候要消失,你没办法作主的。那谁作主呢?[依他而生、依他而住],就是由你前生的业力来作主。所以这个依他起法是变化的,这个[他]是重点,就这个法的生起,乃至于这个法的相续存在,它自己不能作主,是由他法作主。什么叫他法呢?就是由种子──业种子、名言种子,你过去所熏习的种子的势力,来决定这个法是存在多久,[依他熏习],依他种子而起。这个是说明依他起产生的差别因缘。看第二段的遍计执:
辛二、成遍计所执(分二:壬一征;壬二释)
壬一、征
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遍计所执?
壬二、释
由是遍计所缘相故;又是遍计所遍计故。
什么因缘能够成就遍计执呢?唯识学说是诸法三相。这个遍计执是怎么安立的?这个遍计执的安立,必须有一个[由是遍计],就是能遍计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我们一定有计度分别(你说这个木头,它就不能遍计),是一个有明了性的第六意识,这个第六意识去接触[所缘相],就是所遍计的依他起;当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去接触依他起的时候,就产生遍计所执的法出现,也就是心中有一种相似的影像,这相似影像就是遍计所执。比如说,我们在晚上昏暗的时候,看到一个绳子盘绕在地上,这个绳子叫依他起,依他而生、依他而住,是业力所现的一个绳子。我们在昏暗的光线当中,我们的心假藉眼识接触到绳子的时候,心中却出现一个蛇的影像,我们认为它是一条蛇,这种颠倒的相似影像就是遍计执,你说蛇跟绳子还有一点相似,但是已经不同。
所以从佛法的角度,我们内心所安住的,只有在第一剎那是受用依他起,第二剎那都是活在心中的相似影像,大部分的人。除非你在修止观,你只要从止观出来,你就活在你心中的遍计执。这个遍计执,对我们修行是一个重点。什么叫重点呢?我们修学佛法,我们希望离苦得乐,但问题是,我们要离开痛苦,好象有一点困难。我们生生世世的修行,痛苦还是追随着我们,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痛苦的因缘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因素产生痛苦?我们没有把真正的因素找到。所以经典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内心产生了痛苦、压力,我们会认为这是外在的人事给我压力,我们第一个一定是心外求法,其实这是不对的。就是你的心跟人事接触的时候,你心中产生一个影像,心中那个影像给你痛苦,那个影像给你压力,不是外在有一个影像给你压力,不是这样。
这就是说,我们今天想要离苦得乐,就像《楞严经》说的,你今天修行,就像带着军队要去攻打贼,你要先知道贼在哪里。你每天拜佛、持咒、修止观,这是一种正念力;但是你要知道这个正念力,你所对治的是什么?这个军队每天操演,但是你不知道这个军队要攻打谁、这个贼在哪里?那你这个军队就是白白的训练。这就是[由是遍计所缘相故],产生遍计执。就是说当我们的内心,受用我们今生果报的时候,我们心中产生很多的计度分别、创造很多相似的影像,这个影像就会引诱我们生起贪、瞋、痴,生起杀、盗、淫、妄;这不是外境的问题,是我们心中捏造一个相似影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个遍计所执就是这样安立的。
辛三、成圆成实(分二:壬一征;壬二释)
壬一、征
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圆成实。
壬二、释
如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故。
诸法的三相,第三个是圆成实相。什么叫圆成实相呢?就是我们就着所遍计,[所遍计]就是你心中的一个相似影像。你对着这个相似影像,开始修习我空观、法空观来加以对治,使令这个影像[毕竟不如实有],彻底的消灭;那这个心中的影像消灭的时候,还复你心中清净本然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安立做圆成实。所以修行,你不是去改变外境,是去改造、或者消灭你心中的相似影像。印光大师经常说:修行之法要在[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不要老是被你心中的相似影像,这妄想而转,就是使令这个相似影像毕[竟不如实有],这样子就能够悟入圆成实。这一科是讲到三相的关系。
天台宗的修止观,它是讲一心三观,它一心三观的道理跟唯识有一点类似,天台宗在摄用归体的时候,它是会归到一心──万法唯是一心,这个时候,它的一心是现前一念心性,就是我空、法空的一个真如理;但是这个一心依体起用、一心缘生万法的时候,就产生三观──空、假、中三观。天台宗的空观,就是唯识里面的遍计执跟圆成实,破遍计执、证圆成实,这个就是空观;天台宗的假观,就是依他起了,这些因缘所生的染净诸法、十法界的差别因果,都是假观;这个空有的平衡,空有同时、空有不二这个叫中观。
所以,其实我们不要说唯识、天台,所有的修止观,你一定要掌握开合的关系:如果说是合,那是一切法如,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无有少法可得,一切法如的境界;但是当这个心起用,你不是止就是观,这个观就是空、假、中,破除遍计执、证得圆成实,然后改造依他起;但是当你止观观完以后,再摄用归体,又回归到现前一念心性,就是一心而三观,三观而一心,这就是一个体用的开合关系,就是所知依跟所知相之间的关系。你要能够把所知依跟所知相的关系掌握住,那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你也可以依体起用──起观;你也可以摄用归体,回归无分别住,可以的。这个就是我们刚开始的甚深见,就是为止观作基础,你一定要掌握所知依是什么?所知相是什么?你才有办法修止观的。
戊四、辨品类(分二:己一略释三性;己二广执所依)
己一、略释三性(分二:庚一总问;庚二别答)
庚一、总问
前面是讲到三相的互相关系,这以下把这个三相的差别品类,详细的开展出来。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略释三性,第二个广执所依。先简略说明三相,再说明遍计所执的品类。略释三性当中,有一个总问跟别答,一个问跟答。先看总问:
此三自性,各有几种?
说明三自性有几种差别的品类。我们看回答,回答有三科。先看第一科的依他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