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四者,生此境清净。谓诸大乘妙正法教。
怎么知道有自性清净的存在呢?怎么知道要假藉种种的道法来修行呢?那就必须有这个清净的境,这个境就是一个教法,你要依止佛陀所说清净而不颠倒的教法来修学。
所以,智者大师把大乘法的清净分成四种:教、理、行、果。这个教就是生此境清净,就是佛陀的言教,言教当中我们明白打妄想的心中,内心是本自清净的,得到这个理体。依体起修,开始修行种种的清净道,教、理、行;最后成就离垢清净,成就果。智者大师把大乘佛法的清净心,分成四个:教、理、行、果,刚好是这四种清净。
丑二、简非二性
由此清净的法教清净缘故,非遍计所执自性。最净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根据这个清净的法教,产生一个清净的道行,这种道行它不是遍计所执。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当初在讲遍计所执的时候,是说我们内心当中依止依他起,产生一个相似的影像,叫遍计执。这个时候,我们会质疑:我们在读经典的时候,佛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或者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在观照内心的时候,我们假藉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名言,在内心当中安立一个清净的影像,它这个也是一个相似影像,那它也是遍计执?不对,因为这个影像,它有引导你趋向于圆成实的作用,所以这个法,我们不定义做遍计执,虽然它是名言所安立,但是它是假藉佛陀的名言所安立。
我们读过《三十颂》,它讲到名言:有凡夫的名言,凡夫的名言是无体随情假,没有自体,没有自体,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有圣人的名言,叫做有体施设假,佛陀讲我相、法相,我相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有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它的确是有它的自体,它内心当中有这样的功德,佛陀安立这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安立我相。佛陀讲法相,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也是有它的自体。
所以说,我们依止圣人的名言来修习止观,这个不能讲遍计所执,因为它是随顺于圆成实的作用,所以它也是圆成实,这第一个。
第二个,最净法界等流性故。因为这个名言是佛陀所亲证的真如,依止大悲心所流露出来的,它是清净法的等流,所以它也不是依他起,依他起是阿赖耶识为根本。我们说过阿赖耶识的因相、果相,都是以阿赖耶识为本,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都是依止这个所知依──阿赖耶识。
依他起的法,它这个唯识的定义,是依止阿赖耶安立的。但是佛陀的名言,是从清净的法界流露出来的,它不是从阿赖耶的种子变现的,所以它也不是依他起。它也不是遍计执,也不是依他起,当然就是圆成实了,这个地方是这样意思。
严格来说,如果要照圆成实的定义,这四个定义,只有第一跟第二是圆成实,就是自性清净跟离垢清净。得此道清净跟生此境清净,它毕竟是一个生灭法,造作的。造作的法,从义判上是应该是依他起,但为什么不判做依他起呢?因为它有成就圆成实的作用,它随顺于圆成实,所以就把它当做圆成实,但是它毕竟是有为法。就是说,从遍计执的内涵当中,它有引导你趋向圆成实的作用,所以也安立做圆成实。我们作一个总结:
丑三、明摄一切
如是四法,总摄一切清净法尽。
你在大乘经典当中,只要看到自性清净、离垢清净、得此道清净、生此境清净,这样大乘的教、理、行、果,都是属于圆成实所收摄。
这四种清净,我们在凡夫的时候,离垢清净是我们的目标;但是自性清净,这件事情是很重要。这个法门你要会去运用它,对你自己破除障碍,有很大的帮助;你要不会用它,你破除障碍会比较吃亏。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一个凡夫的阶位开始修行,我们已经通身的烦恼罪业、沾惹了很多的尘埃,才开始修行。有些人很快就从尘埃中跳脱出来,有些人这个尘埃他跳不出来,很辛苦,这是因为每一个人跳脱尘埃的善巧方便的运用,有所不同。
你看看大乘经典、历代祖师的开示,你在对治烦恼的时候,如果你先生起观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先让心不要在外境的妄想中打转,先把心带回家,先把一直在在妄想中缠绕的心,带回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再启动你的对治法门,你要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持戒也好、修定也好,你会发觉妄想比较容易对治。如果你今天在对治妄想烦恼的时候,没有把心带回家,就在这个烦恼的外境,在外围一直跟它作战,那你就很辛苦了!
我们可以把这种观念作一个会归:不管是调伏烦恼、忏悔业障,事忏、理忏的关键,就是你是不是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说,烦恼跟罪业是无自性的东西。什么叫无自性呢?就是它的体性是不决定的。同样一个烦恼、一个罪业,到某一个人的心中,他觉得对治很困难,这个烦恼在他的心中缠绕,挥之不去;有些人他有烦恼罪业,但是他很快就能够突破、消灭,这就是你的善巧方便,就是你能够像《大乘起信论》上说的,经常能够正念真如,经常忆念你的自性是清净的,修习真如三昧,这样子的话,你在破除障碍这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黄念祖老居士,在他《无量寿经》的注解中,解释十念往生,他说:有些人临终的时候,十念可以往生;有些人十念不能往生,要超过十念,要多念才能往生。
为什么呢?不在于烦恼的轻重,而在于他是不是生起观照。
有些人念佛,他这妄想起来,他就跟你拚了!这个时候,你念佛当然辛苦了,你十念不够,你要比十念还要多念。但是有些人在临终,他今生的烦恼跟罪业现前的时候,他能够先忆念真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马上感到烦恼跟罪业是虚妄相,然后再启动他的佛号,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这时候,他很快就能够从障碍当中突破。所以自性清净这个法门你不能忽略,它在破除障碍这个角度,会给你很大的加持,破障。好,我们看下面的偈颂:
壬二、颂(分二:癸一颂三自性;癸二颂四清净)
癸一、颂三自性
此中有二颂:
幻等说于生,说无计所执,
若说四清净,是谓圆成实。
这个地方,是把诸法三相的道理重颂一下。说佛陀讲梦幻泡影,是讲依他起暂时的存在性,讲因果丝毫不爽;佛陀说无所有,是对治我们的遍计执,讲到法性本来空寂,对治我们我相、法相的执取;若说四清净,是谓圆成实,佛陀在大乘经典讲到清净的四种法门,是开显圆成实。换句话说,这个诸法三相,是大乘佛法的一个基本公式,你可以套入所有的大乘经,放诸四海皆准的。看最后的一个重颂:
癸二、颂四清净
自性与离垢,清净道所缘,
一切清净法,皆四相所摄。
把圆成实的四个法再作一个重颂:自性清净、离垢清净、清净道清净跟清净所缘,一切的清净法,不离开四种相,也就是所谓的教、理、行、果。
辛三、释依他喻(分四:壬一牒前起问;壬二标为总答;壬三乘前更征;壬四别释八喻)
壬一、牒前起问
前面的一段,是把圆成实相开展出来,依他起是略而不说;到这个地方,把佛陀在经典讲到依他起法,有种种的譬喻,加以详细的说明。这地方有四段:一、牒前起问;二、标为总答;三、乘前更征;四、别释八喻。先提出一个问:
复次何缘。如经所说,于依他起自性说幻等喻?
是什么样的理由,佛陀在诸大乘经典当中,对依他起法讲出种种梦幻泡影的譬喻呢?这以下作一个总答:
壬二、标为总答
于依他起自性,为除他虚妄疑故。
因为众生在依他起的法当中,产生一个疑惑,由这个疑惑,才产生了一个颠倒的妄想,而成就遍计执。我们说过,依他起的法,因为我们产生疑惑以后,就打妄想,我们对它不了解就打妄想,打妄想以后,就把依他起转成遍计执了。所以为了破除遍计执,我们应该要先设防,要把依他起的法详细的作说明。到底什么是依他起?因为我们就是对依他起产生迷惑颠倒,才产生妄想名言,才转成遍计执,所以说这八种譬喻,是来对治凡夫的八种疑惑。
壬三、乘前更征
他复云何于依他起自性,有虚妄疑?
众生到底有什么疑惑呢?
壬四、别释八喻(分八:癸一幻事喻;癸二阳焰喻;癸三所梦喻;癸四影像喻;癸五光影喻;癸六谷响喻;癸七水月喻;癸八变化喻)
癸一、幻事喻
这个地方有八种:一、幻事喻;二、阳焰喻;三、所梦喻;四、影像喻;五、光影喻;六、谷响喻;七、水月喻;八、变化喻。佛陀讲出八种譬喻,来对治我们八种的颠倒。先看第一个幻事喻:
由他于此有如是疑:云何实无有义,而成所行境界?为除此疑,说幻事喻。
有一类的众生,对依他起产生疑惑,说:这依他起它是一个生灭法,它没有真实的体相,为什么没有真实体相,却能够带动我们内心有真实的一个见闻觉知的认识呢?我们跟它接触,也产生很多的认识?
佛陀就讲出一个幻术的譬喻:假设一个魔术师,拿了一条手帕,他一下子变出一只兔子,也可以同一条手帕变出一只狮子。这个兔子跟狮子当然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看到兔子,我们说:哦!它是一个温驯的动物。我们看到狮子,我们也知道它是一个凶暴的动物。就从这个幻术的譬喻当中,我们可以知道:虽然它是幻术,但是它能够让我们产生见闻觉知的认识。所以,虽然它的体性是空,但是它所表现的假名、假相、假用,也能够带动一种认识,这个是合理的。
癸二、阳焰喻
云何无义,心心法转?为除此疑,说阳炎喻。
依他起是无自性的,是毕竟空。但是为什么我们跟它接触的时候,内心会有很多的心心法,有种种心法的情绪产生呢?有时候对可爱的境界产生贪,对不可爱的境界产生瞋呢?这种贪瞋的情绪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呢?
佛陀说阳焰的譬喻。渴鹿追求阳焰,虽然这个阳焰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但是阳光的折射,它有一种相似的水气产生;问题是这只口渴的鹿它不知道,它想追求水,所以它就追求下去。前面幻术的譬喻是一个总说,这以下是一个别说,是约着我们凡夫因地的造业来说。
说我们造业,当然是在因缘所生法当中造业,或者是在三宝的境界造了善业、或者在五欲的境界造业。不管是三宝的境界、五欲的境界,虽然都是不真实,但是因为我们凡夫有一种有所得的心,就像口渴的鹿,它想要追求水,因为追求的关系,也就带动很多贪瞋的烦恼。当然这个因地的造业,一定是有所得。这个追求,我们从二方面来说:这口渴的鹿,有时候追求的是干净的水,有时候追求的是脏的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