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辛二、答
回答当中有四段,我们加以说明:
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已得一向决定胜解,已善积集诸善根故,善备福智资粮菩萨。
这个地方讲,只有菩萨,才有资格成就大乘止观的自体。成就大乘止观的自体,这种智慧的自体,有四种因缘:
第一个是内因力,内在的内,因果的因,内因力。什么叫内因力呢?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就是说在你的生命当中,要相续、不间断的听闻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熏习,要栽培是不容易的,不是你听了三天二天就可以有的,要不断的、重复的去熏习。从熏习当中产生大乘的信解──信心跟理解,然后由信解当中发起菩提心。所以这一科就是强调你从听闻大乘佛法当中,生起了无上的菩提心,所以是一个成佛的正因,叫内因力,天亲菩萨把这个判做内因力。
第二个是善友力,就是善知识的摄受,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你在生命当中要经常的遇到佛陀,或者广义来说,遇到能够弘宣教导大乘佛法的善知识。这个善知识有开导佛法跟纠正过失两个优点:你不明白道理,他告诉你道理,他陪着你成长;你有过错,他随时的纠正你。人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这个善知识在你成长的过程当中,扮演着一个辗转相谏、相教、忏悔的重要角色,就是修行一定要有同参道友,乃至大乘善知识的摄受。
第三个是作意力,已得一向决定胜解,已善积集诸善根故。这个地方就是你要不断的修习大乘的止观,这个胜解就是你对于大乘的空性(大乘的空观,简单的说是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这两个主题我们到下一段再说。)。遍计本空,依他如幻,你对这个观念的理解,要产生一个什么相貌呢?一向决定,就是信心具足,无有疑惑,没有何的疑惑,这叫一向决定。任何人跟你作任何邪知邪见的散播,你都不为所动。为什么呢?已善积集诸善根故,因为你已经长时间的听闻,而且不断的数数思惟观察,已经产生一向决定的胜解,这个叫做作意力,心中不断的如理作意。
第四个是资粮力,善备福智资粮菩萨,这个地方的资粮是偏重在福德资粮。我们如果是修习小乘法,这个福德资粮所扮演的角色就不是这么重要,因为小乘法它偏重出离心,所以它这个福报不是非常重要。但是你要修习大乘佛法,你没有这个福报力,那你简直是入道多辛苦。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一个大乘的行者,如果福报太少,很容昜生起邪见。为什么呢?因为福报不具足,你就很容昜遇到恶知识,这个世间上有善知识、有恶知识,你就很自然的遇到恶知识,生起邪见。所以这个福报力是非常重要的,它有保护你大乘善根的作用。这个地方是讲能修行的人,就是具有这四种因缘。
这四种因缘,后面是把它称做大乘善根,其实这四种因缘,我们可以把它会归成两种因缘:一个是菩提心,一个是空正见,大乘的两种善根。这怎么说呢?大乘多闻熏习相续这是主要的因,就是菩提心;后面三个──善友力、作意力跟资粮力,其实主要是空正见,就是这个作意力;因为你的善知识、你的福报,都是在帮助你的空正见。
所以在整个大乘的止观当中,你所依止的善根有两个。你为什么有资格修大乘止观呢?因为你有空正见跟菩提心,你就有资格成就大乘止观智慧的自体,这四种善根可以会归成两种善根。
庚二、能入处(分二:辛一问;辛二答)
辛一、问
这当中有一个问答,我们看问的地方:
何处能入?
前面我们讲到能入的智慧,所谓的多闻熏习、如理作意,也就是说这个人已经具足了菩提心跟空正见,他已经有能悟入中道实相的条件。但是这个中道实相──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那是一个不思议境,不能够心思口议的,你连碰都不能碰。古人说:
动念即乖,开口便错。
那不思议境,怎么悟入呢?譬如说这个房子是很安乐、很庄严,那这个房子怎么进来呢?你总得有一个进入的门,有方便法门才可以。中道实相也是这样,它是不思议境,但是不思议境,它总是有一个进去的门吧?这个地方就是把这个门找出来。在圆融无碍不思议的中道实相当中,到底进入这个中道实相的门在哪里?何处能入?问这个门在哪里,这是问。看回答,标列处位,释其行相。先看标列处位:
辛二、回答(分二:壬一标列处位;壬二释其行相)
壬一、标列处位
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中。
这个地方是说明悟入中道实相的门,谓即于彼这个彼,就是我们对于大乘佛法生起一种见,就是如实的观照智慧,在观照当中,产生一种似法似义的名言,就是依教起观。这个似法似义的名言我们说明一下。大乘的中道实相是不带名言的,我们讲离言真如,真实真如的道理是离言说相,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你说不得的。虽然说不得,但是刚开始的入门一定要说得,一定要带相观空,就是刚开始入门的处所,是要假藉名言来修观,所以讲依彼这个知见,生起似法似义的名言,这就是带相观空。
就是你刚开始先从有分别为门,慢慢慢慢进去以后,变成无分别,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从似法似义这样思想的观察,观察大乘法相,生起一个胜解行地。胜解行地是资粮位、加行位到见道位的初地;修道是从二地到十地,到最后究竟的佛果。所以说这个成佛的心,佛的心跟真理相应的时候,是一切法如,如如智照如如理,如如理又起如如智,所以智、理是一如的,是不能有任何的语言文字夹杂在这中间的;但是在胜解行地、见道位、修道位都要假藉文字,这个都是门。这是说明标列处位。
壬二、释其行相
这个门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如理通达故;治一切障故;离一切障故。
如理思惟到底是思惟什么道理呢?简单的说,就是思惟一切法唯有识性,就是观察这一切法都是你的一念心识所变现出来的,离开了心识无有少法可得。一切法没有真实的我、真实的法;就是一念的心在那个地方流动,然后变现一切法;变现一切法又起妄想:因缘妄想、妄想因缘,就产生很多很多的生命差别,这当中我不可得、法不可得。从这样的思惟当中,随文胜解故,随文胜解故就是成就资粮位、加行位,外凡资粮、内凡加行。如理通达故到见道位,到治一切障故,这个智慧强了以后,开始破除烦恼、所知二障,到了修道位,到离一切障,到究竟位。这个地方讲悟入的处所。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要问一个问题:到底修行是要去分别,还是不分别?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这个事情应该这样解释:我们的目标是无分别,当真理真实出现的时候是不能分别;但是过程一定要分别,你过程没有分别,没有用文字的引导来修正你的思想,那你就不能悟入真理了。这个分别要怎么分别呢?我们说明一下。
这个分别的方法,这个地方的方法是讲行相,就是于一切法唯有识心。大乘止观跟小乘止观最大的差异在哪里?小乘止观它的空,是对外境全盘的否定,它就从无常下手,反正一切法被无常一观照以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所有的东西都消灭掉,没有价值。所以小乘的空观,它所对的境界是五蕴诸法,整个五蕴被他的空观一对治以后,全部消灭掉。
大乘佛法的空观是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它是保留外在的因缘,这个因缘依他如幻,如幻的意思就是说你不能动它,你知道它是生灭相,但是你不能去破坏它。那你要去破坏谁呢?所以大乘的空观它所要对治的是你心中的遍计执,你心中的名言妄想。遍计本空这一句话的意境,简单的说就是保持内心的平等,这就是遍计本空。
比如我今天看到一个人,诶,这个人对我很好。当你动了这个念头的时候,你的心开始不平等。这个时候你马上要观照:这个人对你很好,你已经落入了不平等,不平等就是说,你已经开始在造业了,这个生死业力开始启动了。你要把不平等调成平等,你应该观照说:这个人对你,没有很好、也没有很坏,你的心就平等了。所以你在修遍计本空的时候,你心中的名言,你要记得一句话:多用否定的话,少用肯定的话。诸位如果读过《大般若经》你会发觉,佛陀在《大般若经》里面,很少用肯定的话: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这个意思。
但是你要注意,否定不能否定单方面,要二方面都否定。若你想这件事情对我有好处,你便开始不平等,你要开始对治:其实这件事情对我,没有好处,也没有坏处。你的心平等,就是远离二边。所以你对于每一件事情,你都用──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你的心安住在平等。所以在修遍计本空的时候,诸位要知道:你刚开始修大乘空观的时候,你尽量少用肯定的字眼,多用否定二边的字眼;你不能否定一边,因为否定一边,一高一低也不平等。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他刚开始修观的时候,是先破对外境的执取,先破所取相,就是对外境保持平等,然后再对治能分别的心。因为这个外境对我们是比较疏远,所以我们比较好对治,刚开始先对治对外境的不平等,然后再对治内心对自我的不平等。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于一切法唯有识性,就是把我们这种有所得不平等的心,带入到平等的一真法界、不二法门去,就是于一切法唯有识性,进入到平等的圆成实性。依止这个平等观,
随闻胜解故,如理通达故,治一切障故,离一切障故。
这个就是修行大乘止观的整个过程。
修行大乘止观,我们也说过:整个大乘止观,它很强调内在的改造,它不改变外境,外境完全不动,因为依他如幻,一切法有它背后的因缘,你知道就好,但是它是让自己用平等心来面对。
我们看黄河,黄河泛滥一直是中国很大的天灾,你看黄河一触动的时候,生命财产的破坏不得了,所以治理黄河永远是历代君王一个重要的政策。刚开始是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他用围堵的方式:你会泛滥,我就做很多的堤防来阻挡你。结果,这个水你不要看它看似柔弱,其实坚强,它一发狠的时候,再大的堤防都被它冲破,就失败了。
大禹很聪明,知道这个水不能跟它硬挡,要疏导,把它疏导到一个干旱的地方灌溉良田,不但没有坏处,还有好处。其实我们的心也是这样,看似柔弱,但是它要狠起来的时候,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所以你对心,你能够硬压,像外道的无想定?其实这个无想,完全把这个心的功能、思想完全压住,这不是一个好方法,来生它会更严重。
所以诸位要知道,大乘的止观,就是你要很勇敢的面对内心错误的思想,然后用佛法慢慢的加以导正,不要去压制你错误的思想。错误的思想一来,我就念佛,当然这是刚开始的方法,我错误的思想一来,我就去拜佛,对,刚开始我们不一定要去跟它硬碰。
但是你要慢慢培养一套方法,来疏导这个错误的思想,就是遍计本空,就是用否定的言词,把你的思想永远保持在平等,使令你离开好坏得失的对立。
因为这个好坏得失,都是你自己的概念创造出来的,世间上的事情哪有好坏?世间上的事情就是依他如幻,它就是随顺很多的业力,显现很多的影像,然后一直一直的过去、一直一直的过去。但是我们在过程当中,说这个是好、这个是坏,又产生很多很多的业力种子。所以我们应该让内心保持平等,这就是所谓的于一切法唯有识性,这就是整个大乘止观的相貌。好,我们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