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蓬蒿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然则作为储君,李从璟难道就没有帝王心术?他难道果真毫无保留的信任莫离?手握十余万大军的统帅,君王果真能完全信任?还是说,他与李嗣源争论,不过是想让李嗣源说服他自己?
再往后,宰相元载势大,代宗又不得不用外戚吴凑来牵制宰相。
靠上扶背,李嗣源神色略显疲惫,“安史之乱之所以发生,不也正因如此吗?”
“如何便不可能?”李嗣源声音冰冷,“因为他是忠臣?昔年庄宗让孟知祥、李绍斌出镇两川,看重的不也是他们的忠诚?然而事实如何?数万将士,血洒疆场,数十万百姓,日夜供给粮秣于前线,朝廷耗费钱粮兵甲无数,最后换来的是甚么?不过是平白便宜了他人!”
洛阳,宫城,崇文殿。
卢绛、蒯鳌相视一眼,忽然双双拜倒在地,口中呼道:“仆等拜见江淮王!”
李从珂有些讶异,不过旋即笑容更是灿烂,连忙让人去准备酒水。
崇文殿。
“一方面跟军中将领、文士频繁往来,一方面又不跟他们谈论议和之事,这难道不矛盾吗?”李从璟问。
莫离怔了怔,接着又冷笑道:“为退我王师,尔等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只是妄求让我叛国,尔等难道不觉得如同儿戏?”
“频繁往来,是为彼此熟悉,为日后相互勾结打通关节;不谈论议和之事,是因为此事还未定下来,必须要秘而不宣,这有何矛盾?”李嗣源反问。
安禄山、史思明本就是节度使,而朝廷赖以平叛的军队,以朔方军为主,又皆是节度使的兵马,这让朝廷如何能不猜忌和安禄山、史思明一样出身的平叛节度使?
这话让李嗣源心生不满,好像他猜忌之心很重一般,“冯道在奏章里说得很清楚了,他与卢绛、蒯鳌二人交谈时,两人口中皆是对莫离的赞美之词,还不小心说出过徐知诰对其甚为看重,只恨不能与之共襄大业的话——莫离为何不限制这些人与军中将领、文士往来,这难道不是在为日后打算?”
李从璟看罢军报与冯道的奏章,神色微变,“父亲怀疑莫离有贰心?”
……
蒯鳌接话道:“为退中原之兵,诚然不假,事到如今,与其把江淮拱手让给中原,不如尽数送给将军!江淮十四州,富足之地,兼有渔盐之利,实乃王业之基,予中原,徒使敌国壮大,予将军,便是多一盟友,我朝何乐不为?正因如此,请将军不要怀疑我朝之真心!”
莫离眉心一跳,瞬间脸覆寒霜,盯着两人:“焉敢胡言乱语,扰我军心?你等难道不知死为何物?!”
……
这番话,开门见山,袒露心迹,可谓真诚。
李从璟张了张嘴,不知道该说甚么,只觉得满嘴酸涩。
在帐中见到莫离,对方正打算吃饭,卢绛、蒯鳌见礼之后,免不得寒暄两句,如是半晌,莫离问道:“入夜造访,二位有何贵干?”
安史之乱前,只有边镇才有节度使,安史之乱后,举国遍地节度使。
莫离难道果真会叛?
李从珂已经看过礼盒,里面装的是颗夜明珠,成色很好,他爱不释手,当下不免与来人道谢一番。
李从璟摇头道:“依我看,卢绛、蒯鳌等人如此作派,分明就是有意为之,意在使得人人起疑,闹得众人互相猜忌,尤其是让李从珂怀疑莫离,好使得军中将帅不合!”
……
卢绛俯身再拜,“事关重大,请将军屏退左右。”
李从璟默然下来。李嗣源的话,体现的就是君王思维,在君王眼里,天下本是没有人值得百分百相信的。换言之,即便莫离限制了卢绛、蒯鳌的行动,李嗣源也会想,莫离把事情搞得神神秘秘,是不是欲盖弥彰?
朝廷平定安史之乱后,不是没有机会趁机削平藩镇,却为何反而使得举国遍是节度使?
李嗣源虽然对李从璟很放心,但普天之下,也唯有李从璟一人能让他放心而已,作为君王,他岂能没有帝王心术?
从李嗣源对冯道、李从珂直呼其名,就可以看出他心头的愠怒不小。
李从璟心头苦涩,“难道就因为淮南使者举止有异,父亲便要怀疑领兵统帅?”
“如你所见,军报与奏章中已经写得极为清楚。”李嗣源负手在殿中来回踱步,颇显焦躁,“淮南使者到扬州后,与莫离商讨议和之事,至今未能谈成。当此之际,平日里卢绛、蒯鳌二人,却无焦急不安之色,多有坦然自若之态,除却与军中将领、文士结交,便是游手好闲。彼为敌寇,身负使命,入我军营,使命未能达成,而能怡然自乐至此,岂能没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