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一百七十二章 都料匠【1 / 2】

大罗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进过府学?”武好古心说:书念得比自己(魂穿前)强啊!

这种“和雇”的模式,在解决了官营手工业人手不足的问题的同时,也在提高民间手工业的技术水平。

不过,米友仁给武好古寻来的谢尚宾和魏四海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手艺人,因为他们的手艺并不好。雕版、制墨、印刷、装书……这些刻书行的手艺他们都会做,但是都不精通。如果真的要亲自动手,也就相当于学徒刚刚出师的水准。

不意外。

“你是官匠?”武好古看着他问。

“看得懂吗?”武好古问二人道。

当然了,这也和以道德文章为取士标准的科举制度下的“低成本教育”有关。

而那位正在编修《营造法式》的李诫,和武好古的老祖宗武宗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都料匠。前者是建筑行业的总工程师,后者是负责室内装修(壁画)的工程师……

“那你也考过发解试?”武好古又问谢尚宾。

两人拿过素描,看了一眼,都被惊呆了。

另外提一下,在宋朝还有一种“兵匠”,就是拥有军籍的匠人,一般挂厢军军籍——宋朝的厢军其实不是真正的军队,而挂个军籍替朝廷做各种杂务的人员。类似于后世的警察、税务人员、消防队、国营企业员工等等之类。

米友仁介绍完毕,谢尚宾就是躬身一礼。

他们当然知道佳士得行的大东家是画中第一人武好古,而且也去过丰乐楼看美人图——自从墨娘子和李师师的画像挂在了丰乐楼,丰乐楼都快变成旅游景点了,生意比平时好了一倍都不止。一楼的门床马道更是连个位子都等不着!

……

这回两个都料匠都拍了胸脯,白描的图是不难刻的,年画和佛像都是这样的图。他们只要去寻了国子监里面最好的刻匠,花个十缗八缗就能把版子雕出来了,这活儿可比刻书容易多了。

“大官人,开封府手艺行里都是这样的。”魏四海苦笑道,“一次发解试不过,就得去学本事了。”

100缗加给三倍就是400缗!

在宋朝,大部分手工行都有“都料匠”、“总匠”或“大匠”的存在。其中名留后世的就是开宝寺塔的建造者喻浩,因为欧阳修在自己的《归田录》中记录了此人,并称其为: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

“老师,你可回来了。”

两人沿着潘楼街一路来,在潘楼下面拐了个弯,寻到了一处出租牲口的店铺,租了两头毛驴,骑着向镇安坊而去。

“刻不出来……”

仅仅是黑、白、灰三种颜色,再加上一堆线条,便将墨娘子刻画得栩栩如生。

看到两人落座,武好古点点头,继续发问。

“加给三倍没问题。”武好古笑了笑,“不过得先试试本事。”

米友仁等得有些焦急,见到武好古进了门,连忙就开始介绍了。

不过真有本事的人,也一样不会愿意去当个挂军籍的军匠。

武好古点点头,看来印刷技术改进的余地还是很大的。不过这事儿不着急,以后有的是时间。

“行啊,明日你们再来,我给你们白描的图,你们拿去寻人雕版开印。”武好古说,“若是印得好,便给你们500缗的年例,行不行?”

宋朝的手工业发展和之前的时代不同,民营手工业发展迅猛,而官营手工业相对滑坡——这滑坡不是和唐朝五代相比,而是和民营手工业的大发展相比。

“头发不能这样,画得太细了,刻不出来,就是刻出来了,也印不好。”

武好古和米友仁一块儿出了佳士得的店门,沿途不时与人招呼。他们俩是向西而去的,肩膀上都背着用来速写的画板。

“给某5日,保管把事情办妥。”

他们去镇安坊是找李师师的,墨娘子的素描有了,李师师可还没画呢。虽然武好古在几个月前就答应给她画上一纸,可是这承诺一直没有兑现。倒不是抽不出空闲,而是李师师不知怎的就勾搭上了端王殿下,成了“赵小乙”的专职模特儿……

接近年关时的开封城,寒意稍退,城市中心的街道上人头攒动,处处透着繁华的气息。

“读过的。”看着挺老实的魏四海一笑,“干刻书行的,不读书可不行……实不相瞒,小底年少时还进过府学,考过一次发解试呢。”

“这是墨娘子……”

科举制度所带来的,不是高成本的精英教育,而是低成本的“普及教育”,读书的花费并不高。地主富农都可以承担,一次次科举落地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浪费点不值钱的时间罢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