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罗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本朝工商地位高于前代,是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不过工商户对于科举考试通常没有小地主那么执着,不大会没完没了考下去,通常一次不过发解试也就算了——这大概也和开封府这样的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有关,若是在乡下当地主,有个两百亩,一年收个二十缗(相当于)的租,就能维持一户“士大夫地主”躬耕生活了。
所以宋朝的官营手工业就出现了大量“和雇”民匠的情况,而一些民匠也喜欢这种“来去自由”的雇佣模式。他们可以在官营手工业中学到本事,然后再出去赚大钱。
用后世的话来说,他们就是印刷行业的工程师。
刻不出来是正常的,因为武好古在这两张素描上运用了光影素描法,可不容易印出来。
索价不低,但也不是狮子大开口。因为他们可是国子监出来的都料匠——身上背着金字招牌的!
而这种科举上升的模式对于数量庞大,生活成本比较低的中小地主家庭是最有利的。
“能刻出来吗?”武好古看着两人问。
而民营手工业的崛起,就造成了官匠流失。优秀的工匠可以在坊间得到更高的报酬,也可以自己创业开设工坊,所以都不大愿意进入官营手工业充当官匠。
武好古又看着魏四海,四海道:“小底手里这张不是《元祐法式》里面的,《元祐法式》的石作篇小底见过,和这篇不一样,没有恁般细致。”
“二位都料,坐下说话吧。”
“老师,这位是魏都料。”米友仁这时又指着另外一位年长一些,做员外打扮,面目显得忠厚老实的男子说道,“他也是刻书世家出身,是刻书魏家的人。也是国子监和雇的民匠,转年就可以到我们佳士得行来了。”
“看得懂。”谢尚宾道,“是石作,也就是采石、垒石、石板、石刻等等……似乎是《元祐法式》里的内容。”
“在下是和雇的民匠。”谢尚宾回答道。
这天下午,就在武好古刚刚从城西莲花庵墨娘子那里归来,并且带回几张铅笔素描的时候。米友仁已经带着个年纪轻轻的都料匠,候在佳士得行的书房(武好古的办公室)内了。
“二位读过书吗?”
“还行啊。”武好古笑了笑,给自己的好学生米友仁打了个眼色。
武好古点点头,顺手就在桌子上拿出两张李诫写的关于“石作”的书稿,分别递给了谢尚宾和魏四海。
“换两张吧。”武好古又给了两张素描,这是两张线条素描,不过还是用了一些明暗处理的手法。
说着话,他又拿起两张墨娘子的素描递给了谢尚宾和魏四海。
“这两位就是您要的人,这位是谢都料。”他先指着一位身穿青色儒袍,五官非常秀气,留着几缕修剪的非常整齐的胡须的青年说道,“他是刻书谢家的人,如今在国子监书库勾当。”
但是他们却是行内公认的“大匠”,或者叫“总匠”、“都料匠”。他们的工作不是亲自干活,而是指挥别的工匠和学徒干活。
所以一门手艺不干上几代,别人是不会相信你有真本事的!
“在下谢尚宾,见过武大官人。”
可是两人现在看见了墨娘子的半身素描像,还是大感惊讶。
“怎么不读下去?”武好古又打听道。
“考过。”谢尚宾道,“不过小底没入过府学……所以学问比魏大哥还不如,但是各种门类的书,小底还是看过许多的。”
北宋的手工业非常发达,能工巧匠自然不少,在雕版印刷这一行也不例外。
“这画……是用甚东西画上去的?”
“鼻子这里也得改一改,都用线条就成。”
看来这魏四海负责过《元祐法式》的刻印。
但是这份功力,就不负了“画中第一人”的称号了。
今天的阳光很明媚,也没什么风。
刻书行的普通工匠可以不读书,哪怕不识字也没关系。但是刻书行的都料匠必须读过书,而且还必须读过各种杂书,不一定要精通,但必须能读通。因为送到他们手上的书稿不可能没有一点错漏,字迹也不一定清晰。所以刻书行的都料匠不仅要“审稿”,有时候还要抄书,所以都是有文化的。
宋朝因为没有社会化的职业教育,所以职业世袭还是主流。师傅教徒弟,难免是要留一手的!爸爸教儿子,才会毫无保留。
“小底也刻不出。”
米友仁马上说道:“老师,两位都料在国子监是拿100缗的年例,和效用士差不多,我们佳士得要请他们,得加给三倍……”
“行,大官人您等着看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