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十章 明朝之亡是亡国还是亡天下?【1 / 2】

方志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造成明朝之亡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假设一定要谈我的观点,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水灾、旱灾、蝗灾、疫情。由于这些原因,明朝上上下下都被拖垮了。

如果没有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也就不可能有陕西出现的大动荡,不可能有李自成的死灰复燃和张献忠的重新举义,不可能有无数民众跟着他们抢富户、打城池、夺官府,至少这些情况不会闹得这么厉害。所以,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明末出现农民大起义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第二个直接原因是女真的崛起,但是这对明朝来说,其实也很无奈。

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而且中原政权的很多政策,比如君主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在一定程度上都与防范周边动荡、防范少数民族的崛起有一定关系。事实上,商亡于周、周亡于戎和宋亡于金、明亡于清,属于同一性质。一个一个的王朝或皇朝的更替过程,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不可能在全球或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完全不受周边干扰,安安心心地过自己的日子。任何民族都没有这种环境,只是受干扰的程度不同而已。

周秦以来,中国就从来没有脱离过周边环境的影响,女真的崛起也是一种人类发展的自然现象。许多少数民族在和汉族、和中原的交往中,接受了中原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中原化,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所以,女真的崛起和它后来的入主中原,实际上也是在轨迹之中运行的。

如果没有这些原因,明朝也许还能够延续下去,用一个不好听的词来形容,叫“苟延残喘”。但只要有这口气在,随着时间推移,会不会又出现张居正改革这样的历史事件?这是无法预计的。

除了这些直接原因,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明朝整个官场的腐败。

一谈到官场的腐败,我们马上能想到两种行为,第一是贪污,第二是受贿。但实际上,官场上有比贪污受贿更严重的腐败,那就是统治者内部结成朋党。当他们党同伐异的时候,所有国家的利益、民众的利益都被抛于脑后,他们追求的是个体的利益、小集团的利益。

宋朝有所谓新党和旧党之争,明朝有所谓东林党和阉党之争。士大夫在朝野内外结成朋党,他们都在意气用事,都以自己的利益、小团体的利益为至上,根本不把国家的利益、民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这种斗争极其损耗国家的元气。无论是内政、外交还是周边的防御问题,甚至明朝的存亡,在他们看来都不重要,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对手打倒。

在社会的开放过程中,在进入大航海时代、世界开始全球化的时候,朝廷不思进取,持续实行封闭政策,包括僵化的科举制度、仍然以农业税为主的呆板财政政策等,这些党同伐异的士大夫都应该承担责任。

明亡后,中国历史进入清朝时期。毫无疑问,清朝是中国历代政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近年,极少数的学者——当然也有很多“民间高手”,赞同一些西方学者和日本学者的说法(实际上那些学者的观点在本国学术界也没有进入主流,只是西方和日本的个别思潮)。他们提出疑问:清朝是中国吗?元朝是中国吗?

元朝和清朝当然是中国。元朝和清朝都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阶段,从政权来说,它们是中国历史发展里的两个皇朝,和宋朝、明朝一样,只是民族成分的主体有所改变。元朝以蒙古贵族为核心,清朝以满族贵族为核心,但都是结合蒙汉、满汉以及各民族的上层来对整个社会进行统治的,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

本章题目与一个伟大人物有关系。他是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之一(一般排在第一位),他就是顾炎武。他也是清朝一股巨大的学术思潮——“朴学”的开山鼻祖。

梁启超先生认为,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学术有过四大思潮。第一是两汉的经学。无论对经学持何种观点,是厌恶还是喜欢,所有读书人都被卷入了经学的学术潮流之中。第二是隋唐的佛学。第三是宋明理学。同样,不管你是抵制还是拥护,都没有办法不面对它,没有办法不受它的影响,或者对它进行批评。对它进行批评,也是受它的影响。如果没受它的影响,就用不着跟它斗气,就根本不会把它当一回事。正是因为受它的影响,所以才会提出批评。第四是清代的朴学,所谓的朴学也就是以考据学为中心的学术思潮。

梁启超后来写了一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把顾炎武列为考据学的开山鼻祖。他把清代的考据学列为四大学术思潮之一,是因为考据学同样把所有人都卷了进去,而且他认为,清代的这种考据学非常有锐气且坚挺。

有了顾炎武这位开山祖师,就有了堂堂正正的朴学大军,有吴派与皖派,还有非常强劲的殿军——南海康有为、新会梁启超。

明朝之亡到底是亡国还是亡天下的问题,恰恰和这位伟大的学者有关。

顾炎武在《日知录》的《正始》一文中说: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易姓改号,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全是易姓改号。按照顾炎武的说法,这些属于亡国。

我和许多人一样,也都曾陷入一个误区。唐取代隋是易姓改号,是顾炎武说的亡国;蒙古入主中原,取代了宋,这大概属于亡天下吧。那么后来女真灭了李自成,取代了明,是不是也是亡天下呢?

后来,我反复读顾炎武的这段话,读他的书,发现他所说的亡天下指的不是上述内容,而是“仁义充塞”,也就是仁义传统的道德、儒家的学说被抛弃;“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就是无长幼之序、无君臣之礼。“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这才叫亡天下。

顾炎武在接下来的一段话中说:

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

礼仪亡才是亡天下,无君无父才是亡天下。

“正始”是曹魏的第三代皇帝少帝曹芳的年号,时间是在公元240年到249年。那时,清谈之风已经兴起。

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就在于仁义是不是丧失。谈到这里,我们回过头来看,清朝入主中原以后,传统的学说、传统的道德、儒家的仁义是不是丢失了?如果丢失了,明清易代就是亡天下;如果没有丢失,明清易代就不属于亡天下,仍然属于亡国,是易姓改号。

我过去也认为顾炎武既然在明清易代以后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他一定是认为明朝灭亡、清朝入主,属于亡天下。而且有很多例子也显示这个变动是亡天下。

清朝入关以后,起初做了一些很符合汉人和汉族士大夫心意的事。第一,礼葬崇祯皇帝,给崇祯皇帝建陵、追谥、立庙号等,这些都和中国历代易姓改号没有什么区别。第二,祭拜明朝的忠臣。顺治皇帝曾经到保定祭拜明朝的著名忠臣杨继盛,这些举措看上去和中原政权也没什么区别。第三,建历代帝王庙并祭孔。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建元崇德,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建孔子庙,定春秋二仲上丁行释奠礼。清朝入主北京之后,即以国子监为大学,立文庙祭孔;又建历代帝王庙于阜成门内,祭中国的历代帝王二十一人: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辽太祖及世宗、金太祖及世宗、元太祖及世祖、明太祖;并以四十一位功臣配祭,其中包括许多民众耳熟能详的著名人物,如周之周公、召公、太公,汉之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邓禹、冯异、诸葛亮,唐之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李晟、郭子仪、张巡、许远,宋之曹彬、韩世忠、岳飞,元之伯颜,明之徐达、刘基等。这就是文化认同。

从上面这些措施来看,清朝是在继承周、汉以来的中华文化传统,能说这是“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吗?不能。既然不能,就不能说明清易代是亡天下。

但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也推行了一些倒行逆施的民族压迫政策和民族歧视政策,比如以“扬州十日”为代表的屠城和以“嘉定三屠”为代表的剃发。清朝的政策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百姓如果想把脑袋保住,就得把辫子束起来,把前面剃光。

即使清朝的统治已经逐渐稳固,康乾时期到来,清朝仍然在利用文字狱打击和压迫对其统治持反对态度的汉族文化人。但与此同时,清朝皇帝对孔孟之道不仅是推行,而且他们自己还真有研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