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471章 落幕余晖-参政之路【1 / 1】

天海云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武则天头戴凤冠,身着华丽庄重的皇后服饰,在庄严宏大的仪式中接受百官朝拜。那璀璨的珠宝在凤冠上闪烁,似是在宣告她如今荣耀的地位。然而,当她抬眼望向殿下那一张张或恭敬、或不满、或质疑的大臣们的脸时,心中清楚,这看似辉煌的一刻,不过是她漫漫权力征途的新起点,前方等待她的,将是重重艰难险阻。

成为皇后之后,武则天内心的政治抱负开始如破土的新芽,蓬勃生长。她渴望参与朝政,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然而,这个想法刚一露头,便遭遇了朝中大臣们如狂风骤雨般的质疑与反对。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重臣们,自恃为大唐开国功臣,历经太宗、高宗两朝,在朝中根基深厚,势力庞大。他们秉持着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认为后宫女子就应恪守本分,相夫教子,绝不可干涉朝政。在他们眼中,武则天出身并非顶级门阀,且以才人身份侍奉太宗后又与高宗结合,本就有违伦理,如今竟妄图染指朝政,实在是大逆不道。

一日早朝,宰相褚遂良便毫不留情地站出,手持笏板,言辞激烈地谏道:“陛下,皇后之位关乎国本,今武氏已居后位,臣等已多有异议。然武氏竟还妄图参与朝政,此乃乱国之举。自开天辟地以来,未有女子干政之先例,望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切勿让武氏插手朝堂之事!” 说罢,他将笏板重重地置于殿上,以头叩地,声泪俱下。

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寂静,众人皆将目光投向高宗李治。李治面露尴尬之色,心中虽有维护武则天之意,但面对褚遂良这般元老重臣以死相谏,一时也有些犹豫不决。

武则天在帘后听闻此言,心中怒不可遏。她紧咬银牙,双手不自觉地攥紧衣角,心中暗暗发誓:“这群迂腐之臣,竟如此轻视于我,我定要让他们见识我的手段与才能!”

面对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武则天并未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她参与朝政的决心。她深知,若想在这男尊女卑的朝堂之上站稳脚跟,唯有凭借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赢得高宗的信任与支持。

当时,唐朝边境时常受到吐蕃的侵扰,边民苦不堪言,朝中大臣对于如何应对吐蕃的策略也是争论不休。一派主张出兵征讨,以武力震慑吐蕃;另一派则主张求和,通过和亲等方式换取边境和平。高宗李治为此事愁眉不展,寝食难安。

武则天得知此事后,在私下里花费大量时间翻阅典籍,研究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历史、地理以及军事情况,还秘密召见了不少曾在边境任职的官员,详细了解吐蕃的军事部署和风土人情。经过一番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她向高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她认为,单纯的出兵征讨或求和都并非万全之策。吐蕃地势复杂,易守难攻,贸然出兵,后勤补给困难,且吐蕃军队作战勇猛,若陷入持久战,对唐朝不利;而一味求和,虽能换取一时的和平,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吐蕃定会得寸进尺。她建议,一方面在边境加强军事防御,屯田练兵,提高唐朝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利用吐蕃内部各部落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扶持亲唐势力,从内部削弱吐蕃的力量。同时,开展边境贸易,通过经济手段加强对吐蕃的影响。

高宗听了武则天的分析后,大为赞赏。他没想到武则天一个女子,竟能对军事和政治局势有如此深刻的见解。于是,高宗按照武则天的建议,制定了相应的策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唐朝边境的局势逐渐稳定,吐蕃的侵扰明显减少,武则天的这一策略初见成效。

此事之后,高宗对武则天愈发信任,开始让她参与一些朝廷事务的讨论,听取她的意见。武则天也借此机会,更加积极地展现自己的政治才能,为高宗出谋划策。

随着参与朝政的机会增多,武则天敏锐地察觉到朝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尤其是吏治方面,贪污腐败之风盛行。一些官员为了谋取私利,大肆收受贿赂,卖官鬻爵,严重影响了朝廷的公信力和行政效率。

武则天深知,若不整顿朝纲,清除这些腐败分子,唐朝的江山社稷必将受到威胁。于是,她向高宗进言,力陈贪污腐败之害,建议开展一场大规模的吏治整顿。高宗李治对朝中的腐败现象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有下定决心整治。在武则天的不断劝说下,他终于同意让武则天负责此事。

武则天雷厉风行,迅速组建了一支由忠诚可靠且精明强干的官员组成的监察队伍。她亲自为这些官员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和严格的纪律要求,明令他们要不畏权贵,彻查到底。

首当其冲的便是户部侍郎郭待封。此人在朝中任职多年,凭借着复杂的人脉关系,长期在户部营私舞弊。他利用职务之便,私自挪用国库银两,用于自己的奢靡生活和结交权贵。武则天的监察队伍经过一番艰苦细致的调查,终于掌握了郭待封贪污受贿的铁证。

当证据摆在朝堂之上时,郭待封仍妄图狡辩,他仗着自己与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有些交情,以为能逃过一劫。然而,武则天毫不留情,坚决要求依法严惩。她在朝堂上义正言辞地说道:“郭待封身为朝廷命官,不思为国效力,却贪赃枉法,蠹国害民。若不加以严惩,何以服众?何以正朝纲?” 在武则天的坚持下,郭待封最终被革职查办,没收全部家产,并被流放岭南。

这一举措,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平日里有贪污劣迹的官员们,人人自危。武则天并未就此收手,而是乘胜追击,继续深挖细查。一时间,朝廷上下风声鹤唳,腐败之风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然而,武则天的这一行动,也触动了许多权贵的利益。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保守势力,对她的做法极为不满。他们认为武则天此举是在借机排除异己,扩充自己的势力。于是,他们在暗中策划,试图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武则天。

在整顿朝纲的过程中,武则天逐渐意识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门阀势力,不仅是她推行新政的巨大阻碍,更是威胁唐朝统治根基的隐患。这些门阀士族,世代簪缨,盘根错节,在朝中拥有着极大的权力和影响力。他们相互勾结,任人唯亲,严重阻碍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使得朝廷的决策往往偏向于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而非国家和百姓的福祉。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武则天决定对门阀势力展开打击。她深知,要想扳倒这些根深蒂固的门阀,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步步为营,找准时机。

当时,有一个名叫李义府的官员,此人颇有才华,但因出身低微,一直得不到门阀士族的重用,心中对门阀势力充满了怨恨。武则天敏锐地察觉到了李义府的可用之处,便暗中与他联系,向他表达了自己打击门阀、提拔寒门子弟的决心。李义府听闻后,大喜过望,当即表示愿意效忠于武则天,成为她在朝中对抗门阀势力的一枚重要棋子。

在武则天的支持下,李义府在朝中不断寻找机会弹劾门阀士族的不法行为。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犀利的言辞,接连揭露了几起门阀士族子弟违法乱纪的案件,引起了朝廷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使得门阀士族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也让高宗李治对门阀势力的专横跋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与此同时,武则天还大力推行科举制度的改革,增加了殿试和武举,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更多晋升的机会。她亲自选拔人才,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都能得到重用。这一系列举措,得到了广大寒门士子的热烈拥护,他们纷纷成为武则天的支持者,在朝中逐渐形成了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

长孙无忌等人自然不会坐视自己的势力被削弱,他们对武则天的仇恨与日俱增。为了扳倒武则天,长孙无忌指使亲信许敬宗诬陷李义府,企图以此来打击武则天的势力。然而,武则天早有防备,她巧妙地利用高宗对自己的信任,以及朝中新兴势力的支持,不仅成功地为李义府洗脱了罪名,还借此机会反戈一击,揭露了许敬宗等人的阴谋。

高宗李治对长孙无忌等人的所作所为极为震怒,对他们的信任也大打折扣。在武则天的持续打压下,长孙无忌的势力逐渐被削弱,许多门阀士族的子弟也失去了原有的特权和地位。通过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武则天成功地打破了门阀士族对朝政的垄断,为自己进一步掌握权力扫清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