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472章 落幕余晖-选拔贤能【1 / 1】

天海云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打击门阀势力的同时,武则天深知,要要想稳固统治,必须选拔一批忠诚于自己且有真才实学的贤能之士。她明白,这些人才将是她推行新政、治理国家的得力助手。

武则天广开言路,鼓励天下人举荐人才。她下旨昭告天下:无论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只要有一技之长,皆可毛遂自荐,或由他人举荐入朝为官。此诏令一出,天下震动,无数怀揣梦想与抱负的寒门子弟看到了希望,纷纷踏上了前往长安的求仕之路。

有一位名叫狄仁杰的青年才俊,他出身普通,但自幼勤奋好学,熟读经史,尤其对律法有着深入的研究。狄仁杰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后,因其公正廉明、断案如神而声名远扬。武则天听闻狄仁杰的事迹后,对他极为赏识,特意将他召入京城,亲自面试。

在宫殿之中,狄仁杰不卑不亢,对答如流。武则天向他询问治国理政之策,狄仁杰从容说道:“陛下,治国之道,在于以民为本。当务之急,是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同时,需整顿吏治,选拔贤能,使官员各尽其职,公正执法。如此,方能国泰民安。” 武则天听后,心中暗自赞叹,当即决定破格提拔狄仁杰,委以重任。

狄仁杰也不负所望,在任期间,他不畏权贵,多次弹劾违法乱纪的官员,处理政务更是兢兢业业,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他的清正廉洁和卓越才能,成为了朝中官员的楷模,也为武则天树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

除了狄仁杰,武则天还选拔了姚崇、宋璟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姚崇思维敏捷,富有远见卓识,在处理政务时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宋璟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对朝廷中的不良风气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这些人才来自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背景,但都在武则天的麾下发挥出了巨大的能量。

然而,武则天选拔贤能的举动并非一帆风顺。朝中的保守势力对此极为不满,他们认为武则天此举打乱了原有的官场秩序,使得一些出身低微之人得以平步青云,威胁到了他们的既得利益。于是,他们在朝堂上对武则天选拔的人才百般挑剔,甚至恶意诋毁。

面对这些反对声音,武则天毫不退缩。她在朝堂上义正言辞地说道:“朕选拔人才,只看其才能与品德,不论出身。国家的兴盛,离不开贤能之士的辅佐。若因出身而将众多有识之士拒之门外,乃国家之损失。诸位若有异议,不妨也举荐些真正的贤才,若能胜过朕所选之人,朕自当重赏。” 这番话,让那些保守势力哑口无言。

在武则天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贤能之士汇聚到朝廷之中。这些人才不仅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武则天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武则天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她在朝廷中的地位也愈发稳固。尽管前方依旧充满挑战,但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坚定的信念,武则天正一步步朝着权力的巅峰迈进,她所开启的时代,正悄然改变着大唐的命运。

随着武则天在朝中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她也引来了更多的明枪暗箭。一些心怀叵测之人,妄图利用各种危机来削弱她的势力,甚至将她彻底扳倒。

这一年,关中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消息传到长安,朝堂上下一片哗然。保守势力趁机发难,指责武则天扰乱朝纲,触怒上天,才降下如此灾祸。他们在民间散布谣言,煽动百姓对武则天的不满情绪,企图引发民变,进而逼迫高宗废除武则天参与朝政的权力。

面对这场危机,武则天没有慌乱。她深知,此时稳定民心、解决旱灾才是重中之重。她首先以高宗的名义下了一道罪己诏,向天下百姓表明朝廷对旱灾的重视以及愿意承担责任的态度。诏书中言辞恳切,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并承诺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同时,武则天迅速组织朝廷官员成立救灾小组,开仓放粮,安置流民。她亲自坐镇指挥,确保粮食能够公平、及时地发放到灾民手中。为了增加粮食储备,她还下令减免灾区周边地区的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种植耐旱作物。

在稳定民生的基础上,武则天又将目光投向了求雨之事。她深知,在这个迷信盛行的时代,一场及时雨对于稳定民心至关重要。于是,她一方面安排道士举行大型的祈雨仪式,以顺应民间的信仰;另一方面,派遣专人四处寻找水源,组织百姓挖掘水井、修缮水利设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武则天的积极努力下,长安周边的水利工程逐渐修缮完成,部分地区的水源得到了保障。也许是巧合,也许是上天眷顾,一场久违的大雨终于降临关中大地。干涸的土地得到滋润,百姓们欢呼雀跃。这场雨不仅缓解了旱情,更让武则天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大增。

那些原本企图利用旱灾来攻击武则天的保守势力,见此情景,顿时哑口无言。而武则天则借此机会,对那些造谣生事、企图扰乱朝纲的人进行了严厉打击。她以铁腕手段,迅速平息了这场由旱灾引发的政治风波,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

然而,武则天心里清楚,这场危机只是一个开始。她深知,在权力的漩涡中,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着她。但她毫不畏惧,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坚毅的意志,准备迎接下一轮的风暴。

权力角逐

旱灾过后,朝廷暂时恢复了平静,但武则天心里明白,表面的平静之下,权力的角逐从未停止。以长孙无忌余党为首的保守势力,虽在旱灾事件中遭受重创,但他们并未放弃反扑,正蛰伏在暗处,等待着下一次机会。

此时,高宗李治的身体每况愈下,时常头晕目眩,无法正常处理朝政。这一情况让武则天意识到,自己必须更加谨慎地应对局势,因为一旦高宗病情加重,朝廷必将陷入新一轮的权力动荡。

为了提前布局,武则天开始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势力。她不仅继续大力选拔贤能之士,还巧妙地将一些忠诚于自己的官员安插到重要岗位上。同时,她与军中将领也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嘉奖有功将士、关心士兵生活等方式,赢得了军队中部分将领的支持。

而保守势力也察觉到了武则天的动作,他们决定联合起来,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政治攻势。他们暗中联络各地的门阀士族,企图以“皇后干政,危及社稷”为由,逼迫高宗废后。在他们的策划下,一封封弹劾武则天的奏章如雪片般飞至高宗案前。

高宗李治看到这些奏章后,心中十分纠结。一方面,他对武则天多年来的协助和支持心怀感激,且深知武则天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另一方面,朝中保守势力的压力也让他不得不有所顾虑。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后,高宗秘密召见了一位亲近的老臣,商议废后之事。

这位老臣本就深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武则天干政多有不满,见高宗有此想法,便趁机进言:“陛下,皇后长久干政,朝堂内外异议渐起,长此以往,恐对江山不利。陛下应早做决断,以保大唐基业稳固。” 高宗听后,长叹一声,点头默许。

然而,消息不知为何泄露了出去。武则天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她深知这是保守势力的阴谋,若不及时阻止,自己多年的努力将毁于一旦。于是,她立刻赶往高宗寝宫,当面质问高宗。

武则天声泪俱下地对高宗说道:“陛下,臣妾自入宫以来,一心辅佐陛下,为大唐江山社稷殚精竭虑。如今陛下听信谗言,竟要废臣妾,不知臣妾所犯何罪?”高宗见武则天如此,心中顿时愧疚不已。再加上多年夫妻情分,以及武则天在处理朝政上的能力让他实在难以割舍,高宗犹豫片刻后,只得将责任推到那老臣身上,说道:“朕本无此意,皆因他教唆。”

武则天不动声色,心中却已暗暗记下这笔账。待她离开后,高宗虽打消了废后的念头,但经此一事,也让武则天意识到局势的凶险,她与保守势力之间已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不久后,武则天便授意亲信罗织罪名,指控那老臣意图勾结外敌,危害大唐。高宗在武则天的施压下,不得不下令将那老臣下狱。老臣入狱后,不堪折磨,最终含冤而死。经此一役,保守势力人心惶惶,朝中支持武则天的声音愈发高涨。

然而,武则天并未满足于此,她深知斩草须除根,否则后患无穷。此后,她开始大规模地清查朝中与保守势力有关联之人,许多与之来往密切的官员纷纷落马,或被贬谪,或被处死。一时间,朝堂风云变幻,人人自危。

在这场权力的大清洗中,武则天展现出了她果断狠辣的一面。但与此同时,她也深知一味的杀伐并不能真正稳固统治,还需安抚人心,展现自己的治国之才。

于是,在清洗完保守势力后,武则天又迅速颁布了一系列利民政策。她大力推行农田水利建设,鼓励百姓垦荒种地,提高粮食产量;减轻刑罚,整顿司法,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公正与仁慈。这些举措赢得了民心,使得民间对她的支持率大幅提升。

在稳定国内局势后,武则天又将目光投向了边境。当时,唐朝边境时常受到吐蕃、突厥等外族的侵扰,百姓苦不堪言。武则天深知,若想真正树立自己的威望,稳固统治,必须在军事上有所建树。

她精心挑选将领,充实边防兵力。任命程务挺为行军大总管,率军出击突厥。程务挺治军有方,作战勇猛。在他的带领下,唐军与突厥军在边境展开激战,最终大败突厥,解除了突厥对唐朝边境的威胁。此役大获全胜,极大地提升了唐朝的国威,也让武则天在朝廷和民间的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权力的巩固和威望的提升,武则天距离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似乎仅有一步之遥。然而,李唐宗室犹如横亘在她面前的一座大山,成为她称帝路上最大的阻碍。

李唐宗室中的诸多亲王,眼见武则天权势日盛,大有篡夺李唐江山之势,心中忧愤难平。他们暗中联络,密谋起兵,企图以武力推翻武则天的统治,恢复李唐正统。其中,越王李贞与琅琊王李冲父子二人最为积极。

李冲在博州率先起兵,他广发檄文,痛斥武则天“牝鸡司晨,扰乱朝纲”,号召天下李唐宗室及忠义之士响应。然而,李冲仓促起兵,准备并不充分,手下兵力有限。武则天得知消息后,迅速调集大军前往镇压。

面对朝廷大军,李冲的军队很快便陷入困境。在一场激战中,李冲军队伤亡惨重,他本人也在逃亡途中被当地百姓所杀。李贞听闻儿子兵败被杀,虽心中悲痛万分,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仍硬着头皮在豫州起兵。

但李贞的起兵同样孤立无援,很快便被朝廷大军重重围困。豫州城被围得水泄不通,李贞深知大势已去,为免受辱,最终饮毒自尽。至此,这场由李唐宗室发起的叛乱,在武则天的强力镇压下,迅速土崩瓦解。

经此一事,武则天意识到李唐宗室对她的威胁始终存在,必须采取更为强硬的手段。她开始对李唐宗室展开大规模的清洗,诸多宗室成员被冠以谋反罪名,或被诛杀,或被流放。整个李唐宗室在这场风暴中元气大伤,再也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反抗。

在扫除了李唐宗室这一重大障碍后,朝中已鲜有人敢公然反对武则天。满朝文武眼见武则天手段强硬,且治国理政确有成效,不少人逐渐转变态度,开始迎合武则天。一些阿谀奉承之徒更是纷纷上表,劝进武则天称帝,以顺应天命。

武则天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却早有打算。她一边假意推辞,一边暗中筹备称帝事宜。她命人修建明堂,作为举行大典和朝会的场所,以彰显自己的权威。明堂建成后,宏伟壮丽,天下震惊。

与此同时,武则天还对朝廷的礼仪、官制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治秩序。她更改官名,增设官职,将朝廷上下重新洗牌,安插上自己的心腹之人。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公元690年,武则天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一年,她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建立了武周政权。她身着龙袍,头戴皇冠,登上则天门楼,接受百官朝拜,万民欢呼。那一刻,武则天站在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然而,武则天心里明白,称帝只是开始,如何治理好这个庞大的国家,如何让天下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她的统治,将是她接下来面临的更为艰巨的挑战。她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深知自己的帝王之路,依然充满了未知与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