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17章 第十六封信【1 / 1】

七情六欲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腾:

谢谢你昨天陪我看了《巴黎野玫瑰》。

就像叶三说的,它一贯被当作□□片,译名也无由来的香艳。其实原著小说名为“早晨37度2”,一说是女子受孕时的体温,一说是恋爱中的低烧。作为垮掉一代的法国传人,原著作者菲利普迪伦本人浪荡终生,干过各种底层零工,比如售货员、码头工,还有高速公路收费员——孤独到极致。他说这小说写的是“女人和男人”。他不喜欢改编电影。电影导演让-雅克·贝奈克斯则是新浪潮的遗毒,信奉存在主义和蔑视主流社会体系那种。这部电影极为意象化和理想主义,它是夏夜河面上的一块浮冰。它不会让你相信它,但你很想信。

贝蒂唤起,或者说,逼活了,作为写作者的佐格。这是他们爱的前提,我爱你,爱那个与我联结的真正的你,接受并感激那个呈现在我面前的全部的你。佐格到底写了什么,写得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贝蒂相信他是天才,而他终于重新开始写作。

《巴黎野玫瑰》中佐格最终杀死贝蒂,不是献祭也不是解脱,而是借由死彻底否认了无意义的生(就像加缪说的: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边是自杀)。这是辉煌的蜕变,是私密婚礼。这标志着他们不再需要世俗存在(贝蒂光芒四射的□□)而共生,他们已然成为一体。

就像你说的:“贝蒂彻底地改变了佐格,从她带着佐格离开那个被放火烧掉的屋子开始发生改变,大概是不能屈从任何旁人的意志。房东是,餐厅的客人是,出版社和警察局都是,医院当然也是。”

有人说这部电影从开头就是佐格的回忆,而不是上帝视角的叙述,所以贝蒂是被双重诠释过的,具有神性的一个形象,而又支离破碎,被摧毁得极致。电影的另一个名字《bettyblue》是在暗示这一点吗?也许整部电影都是佐格那部他开始了三次在结尾才最终下笔的书。

这是自洽的闭环。除了贝蒂,你让佐格创作什么,和以什么方式创作?

有人走得更远,在他的解读中,贝蒂成为佐格的幻象,在完成了自我唤起和自我成长之后悄然隐退。这也是自洽的,但我不能安然接受贝蒂主体性的完全消失,这是我愤懑,好像失去了什么。好在,有人反驳了他:“一个人靠幻想也许可以呈现一个美好的梦境,却不可能被点燃这种激烈的情感”。

是的。贝蒂必须存在。即使她被年复一年地误读和颠覆,即使她只能诠释,无法触摸。因为那命定的痛楚和狂喜需要落脚之处,那最深刻的孤独在被召唤的时候,需要一个名字。

昨天晚上我看到一段话:

很多在亲密关系里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失去这个人,可能再也遇不到比ta更好的了。”这句话在体验上具有无比强烈的真实性,因为能产生这样的感觉,说明那一刻的自己已经捕获了对方的全部稀缺性,而那些被比下去的人是因为ta们的可感知性是非常模糊的。所以这是一个很失真的对比。

从概率上来讲,你所遇到的任何人,都不会在最好的顶点,那种最好的感觉只是源自于眼前这个人深度的参与了你的心灵,在你这里构筑起了完全利益相关的情感条件。我们所谓的最好,永远都是因为我们自身具足了一些好,才匹配了那份好,这里也要去肯定自己。

另一方面,这个世界存在一种天然的修正性。倘若你以一种和对方不对等的力量获得了对方的情感,那么必然要在其他方面失去一些东西,它可能是情感层面的,也可能是现实层面的,它一定不是完全的平等均衡,这是一个稳定系统能够长久运行的天然找平机制。也就是说,你可能会遇上一个超越自身很多的人并和对方发生一些关系,但很难真正拥有那个人。

所以想要拥有真正好的关系,就让自己变得足够好,这种好在现实层面反而是更容易到达边际的,在心灵层面却是无法穷尽的。这种好的特别之处在于,在你所能匹配的那段关系里,你们能相互遨游彼此最重要的精神领地,并还能在现实层面安全着陆。

你必须时刻让自己保持最好的状态,必要时能够克制拒绝,需要时能够坦诚勇敢,你的情感事件不能是基于任何脆弱性、保护性、补偿性、妥协性、虚荣性而发生,它不能出现在任何可与不可的模糊地带,它必须是你能为自己肩负起责任并将一个真正独立完整的自己全然交付时才能够成立的。

我希望我能做到以上的坚定,我不想再产生“如果失去这个人,我可能再也不会遇到比ta更好的了”这种自我贬低的绝望想法。你说“贝蒂和佐格没有沦落到需要怀疑‘爱是否存’的地步”,我之前似乎就总在怀疑,或许我还没有学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