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那夜,赵珺扛起张叔夜就跑,终于逃出了火海,她拼着最后一点仙力,用治疗术驱散了张叔夜体内的幽冥虫,仙力耗尽,便一头栽倒在地,昏了过去。
恍惚之间,她的神识飘飘然,脱离了躯壳,似乎跟着一朵云彩,来到了建安城。
建安城外有一座山,名曰凤凰山,这里山岗环抱,气势温和秀丽,秋冬多雾,夏无酷暑,厥土赤壤,是茶树生长的“吉壤”。
凤凰山中,有一条河名为东溪河,沿着河往南走,穿过数十倾御用茶园,来到山涧处,绕过用溪边鹅卵石铺就成的小路,在千百竿翠竹掩映下,隐隐约约看到数楹俢舍,原来是一户人家。
夜幕上疏星点点,雄鸡还在鸡圈中熟睡,一个妇人已经轻手轻脚地推开了竹篱院的门。
这位妇人名叫荼娘子,凤凰山本地茶农,经营着一个小小的茶园,种茶、制茶,日夜辛苦,仅够糊口度日,却也怡然自得。
荼娘子的茶园,位于凤凰山东溪河南岸,茶园不大,也就上近百棵茶树,但每一棵茶树都是极为悉心照料的,而且,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环境,这里的茶树每年初春发芽最早,茶芽也非常饱满鲜嫩,非一般茶树可比拟。
每年惊蛰后,是采茶的最佳时节,且要选在每日清晨,太阳出来前将茶叶采摘完毕,否则太阳升起后,茶叶上的露珠被晒干,叶芽干瘪了许多,茶芽中的油汁也被消耗了不少,茶叶便不那么滴翠。
赵珺飘在半空中,看着这位荼娘子包裹着头巾,背着一个竹筐,腰间还挎着几个小竹篮,手上动作迅疾如飞,飞快地用指甲掐断茶芽。
宋人认为选择茶芽必须肥乳,不要瘦短的,认为“芽择肥乳,则甘香而粥面,著盏而不散,土瘠而芽短,则云脚涣散,去盏而易散”。
采摘时,茶梗必须留有一半长,不能太短,认为“梗半则浸水鲜白,叶梗短则色黄而泛”,认为“梗谓芽之身,茶之色味俱在梗中”。
天际熹微,天边第一道曙光照耀在荼娘子黝黑的脸上,浑身湿透了,额头上的汗珠晶莹剔透,她用脖颈间的毛巾擦了擦汗,欣慰地笑了,终于抢在太阳升起前,采摘完所有新长出来的茶芽。
赵珺漂浮在空中,感叹道,采茶真是一件苦差事啊。
荼娘子背着装的慢慢的茶筐回到家中,还没推开竹篱门,看到炊烟袅袅,闻到一股饭香味。
竹林外又传来一阵郎朗的读书声:“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荼娘子回到家中,厨间一个少年捧着书本走了出来,笑着说:“娘,你回来了。”
这位少年长相十分清俊,小名叫做阿竹,看起来不过十二岁,一身粗布麻衣,举手投足之间,却如山涧旁翠竹般,自有一段苍苍劲节之气。
赵珺思忖道,这位阿竹,倒是有几分眼熟,像是哪里见过一般。
阿竹见娘回来,忙在院中摆好碗筷,不过是些粗茶淡饭,白米粥,两个咸鸭蛋,一碟子酱菜。
吃罢饭,阿竹收拾完碗筷,和荼娘子一起对新采摘的茶芽进行拣叶、漂洗。
茶叶原料等级直接决定了茶饼的等级,越好的茶饼,售卖的价钱越高,因而拣茶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荼娘子在院中摆放了三个竹筐,最小的竹筐里,拣出最为鲜嫩的茶芽,中等大小的竹筐次之,最大的竹筐又次之。
拣茶后,还要进行蒸茶,把洗净的茶芽放人甑中用沸水蒸,既不能过熟,又不能不熟。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淸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色赤而不胶。
蒸茶之后,荼娘子家制茶比旁人多出一道,便是榨茶。因为她发现,自家产的茶芽,味远而力厚,如果不榨尽茶中汁液,就会使茶汤颜色浑浊,饮用时会有草本气味。
荼娘子将蒸好的茶叶放入石臼中用力捣碎,正是榨茶。
榨茶之后,便是研茶,把榨好的茶叶和水研磨成茶末,荼家的茶末,研磨得极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