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4章 第4集《摄大乘论》【1 / 3】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页,这个地方是讲到总标。

一、赞叹大乘佛法的殊胜

二、开显大乘的修学法要

总标当中,无着菩萨第一个先赞叹大乘佛法的殊胜,来建立我们的信心;第二个是开显大乘的修学法要。第一个先讲大乘的殊胜,殊胜当中又分两段:第一个约[法]明殊胜,约着法门的自体来说明殊胜,这当中有十个法门。

我们现在讲菩萨律仪,看第七页的第一段:

菩萨律仪,说名此中增上戒体。

前面的唯识性、六波罗蜜多,它是一个别相的说明,把这个自利跟利他各别的说明。这以下的是一个总相,把菩萨的自利、利他,会归到菩萨一念心中的戒定慧,把自利跟利他合起来讲。身为一个菩萨,刚开始就是受菩萨戒,你要成为一个菩萨,你必须要有一个菩萨的戒体,就是在佛前发愿,生起一个增上心,发起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愿,来受持菩萨的戒法。这样的戒法当中,在内心运作的时候,能够产生一种增上的功能。这个增上就是一个很强大的力量,能够灭恶生善,这叫增上。这个就是所谓的菩萨三聚净戒。

这三聚净戒,在摄律仪戒的部分,有一大部分是共声闻学的,其实菩萨在修律仪戒的时候,要等同声闻来修学。譬如说,杀、盗、淫、妄,菩萨不能做;连微细的威仪,身为一个菩萨也不能被讥嫌。所以诸多的摄律仪戒,绝大部分都是共声闻修学的。

但是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这个地方是完全不共声闻,因为声闻人的戒法,你打开,没有摄善法戒,声闻的戒法没有鼓励你修善的,不鼓励,也不鼓励你度化众生。

这个地方是说明:菩萨律仪有些是共声闻,有些是不共声闻。这是讲到戒,你内心当中,先成就一个增上的戒体。第二个:

首楞伽摩、虚空藏等三摩地,说名此中增上心体。

讲禅定,菩萨所要(成就)的禅定,它举出两个做代表:第一个、首楞严王三昧;第二个、虚空藏三昧。这个首楞严,翻成中文叫究竟坚固,就是这个禅定是不可破坏的。虚空藏,就是取这个虚空,说是清净法性,犹如虚空,这个虚空藏三昧,事实上就是真如三昧。我们作一个说明。小乘法的禅定,当然是四禅八定。

我们就会:四禅八定跟首楞严王三昧、真如三昧,有什么差别呢?都是一种不动,所谓的内心跟境界的时候,心于境缘,内心不动;但是这个地方不动,有浅深的差别。

小乘四禅定的不动,他是从事相的因缘上修行,讲得明白一点,小乘的禅定是依生灭心来修。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观照内心的时候,观照我们剎那生剎那灭的心念,而且这个心念它是一种多元化的攀缘,它不是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这样的一个扰动性,就会折损我们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力量,堪能性就薄弱。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我们心的专注力,你会攀缘,我就让你专注,透过我们心中的

心于所缘,专一安住;

心于所缘,相续安住。

这个时候强迫我们这一念攀缘的心,安住在一个所缘境,这个时候达到禅定。这样的禅定就是依止生灭心来修禅定,这样的禅定就容易破坏了,因为它是依止生灭心的。你只要有病痛的因缘、或者是有一些复杂人事的干扰,你这个禅定就失掉了,因为它因地是生灭心,它的果报也容易生灭。

第二种的禅定,是从内心的理体上修禅定。就是说,我们刚开始观察我们内心的时候,是从内心的表层来观察,我们观察到我们内心是生灭变化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修我空观、法空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把这个观照力现前,就把这个生灭心都拨开来,这观进去啊,看到我们的本来面目。这时候我们观到我们这一念──离开种种生灭作用,一个清净本然不生不灭的心性现前。这个时候我们发觉:其实我们的心:

何期自性,本不动摇。

它本来就不动的,你干嘛修禅定呢?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所以在首楞严王三昧,《楞严经》所说的首楞严王三昧;或者是虚空藏,所谓的真如三昧:它的禅定都是先观后止,就是先起观,就是你透过观照,先通过你表层的心性这种生灭心,然后进入到你不生灭本性,这个地方你安住下来就对了。你不用刻意去专注。它是怎么修呢?

套一句印光大师的开示说: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只要做一件事情──不随妄转就好了,不要随妄想心。妄想心一定会有,因为它是你内心的种子在释放一种功能,它有时候想东想西,但重点是你心保持觉照。禅宗的大德他看到你,他告诉你说:你要经常注意啊,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呵──)就是说你这主人翁一睡着了,你就被妄想牵着走,那你就随业流转了。主人翁,你要醒一醒!你就是正念真如,把你内心的清净本性、那种觉照保持住,而这样的禅定是不容易破坏的。

我们净土宗倒是满重视首楞严王三昧的,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诸位都知道:你往生净土,它不在乎你修了多少的善业。印光大师再三强调:往生净土来自于跟弥陀弥陀本愿的摄受。你要不是蒙弥陀本愿的摄受,连阿罗汉都去不了净土。阿罗汉的神通,只能够到一个十方世界,它十万亿个世界,你怎么去呢?那你要跟弥陀感应道交,你临终要正念分明。你不可能依止四禅来正念,因为临终的时候禅定会失掉。在唯识学上说:临终的时候是乱心位,你就算得到禅定,临终的时候都会破坏掉。

但是你修首楞严王三昧,你内心当中很清楚观察到:这个妄想是不真实的。它不能干扰你,你只要不随它转就好了。这个时候你不管起什么念头,说是临命终的时候,这个人

一切诸根悉皆败坏,

一切眷属悉皆舍离,

一切威势悉皆退失,

一切珍宝不复相随,

内忧外患;但是他内心当中,把心带回家,安住在他清净大智慧光明的心性当中,他不动。他的不动,不是说我把妄想消灭,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我就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就够了。然后在不随妄转当中,把佛号现起来,正念分明,这个就是首楞严王三昧,或者叫真如三昧。

本论的特色,我们会发觉:它讲甚深见的时候,依止阿赖耶识;但它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它不依止阿赖耶识,它不依止生灭门,它把阿赖耶识拨开来,它看到阿赖耶识后面的老板(呵──),它是依止主人翁来修三昧的,这是本论特别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要说:唉呀!这个论是阿赖耶识,那这个是别教!其实这部论是别兼圆,你看它的禅定度,它依止首楞严王三昧、虚空藏三昧,这个都是圆顿法门,都是称性起修。所以本论我们不要太盲目的就把它判做别教,应该说它是类似《华严经》的别兼圆,有别有圆。它道次第,你看它的唯识性,它是先空、次假、后中,它比不上天台的即空、即假、即中,它有的地方强调次第性;但是它修禅定的时候,它是用圆融性修禅定的。这个地方,大家要稍微细心的分别。

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

这个禅定是一种不动,不为妄想所动。那只有不动,当然是消极的,我们应该主动的攻击烦恼。怎么攻击呢?就是修无分别智。其实这个地方只是一个代表,在本论的增上慧,它讲到加行智、根本智跟后得智,所有菩萨的三种智慧,它都会广泛的说明。前面的禅定跟戒,它是消极的,或者说是压住烦恼,或者说是我们不随烦恼而转;但是这个智慧,它是主动的消灭烦恼,采取主动的,开始去观照烦恼,把烦恼的功能一一地破坏掉。它所依止的有三种智慧:

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

在本论都会详细的说明。到这个地方都叫做广大行,菩萨的一个自利、利他的妙行。这以下就说明,它的果位的功德。

无住涅盘,说名彼果断体。

菩萨经过这样的修行以后,有什么样的结果呢?第一个、成就一个断德的功德,就是涅盘,它有不住生死、不住涅盘的中道涅盘。这个涅盘的意思是说:菩萨的生命当中,没有两种生死的干扰,没有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这种扰动相的干扰。第三:

三种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说名彼果智体。

菩萨不但是寂静,他在寂静的心中,能够显现三种的依正庄严:自性身,或者叫法性身,这个法性身是没有形相的,是一个理体;受用身跟变化身都是有形相,有自受用跟他受用;变化身就是应化身:这都是菩萨的智德。

这十种法门,就是本论所要探讨的──从因到果的一个修行的道次第。这个地方,是先解释大乘十个法门的自体。

辛三、显胜(分二:壬一显异余乘;壬二显自最胜)

壬一、显异余乘

显胜当中分两科:一、显异余乘;二、显自最胜。先说明显异余乘,我们看论文:

由此所说十处。显于大乘异于声闻乘。

我们前面所说的十种法门,不管是从正见、修行,到最后的证果,这样的教授,我们在《阿含经》、阿毗达磨里面是看不到的。《阿含经》里面,没有讲到要建立阿赖耶识的知见──修我空观、法空观,还修假观、再历事练心,它都没有这样的教授;它只是一味的厌离生死、欣求涅盘。所以这样子的教法,其实是不共于声闻的。你不能够说大乘是从声闻里面开展出来,因为声闻教法根本没有这种传承,你怎么开展呢?所以大乘佛法有不共于声闻的地方。这个不共于声闻的地方,是怎么出现的呢?为什么会有这个教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