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三一(37)重谛实故(财法摄)
菩萨在教授弟子的时候,要尊重真实的情况,不说妄语,这个地方,财跟法都要能够一致。什么叫财呢?菩萨摄受弟子,有时候须要摄受一些财物,这个财物应该要始终如一。什么叫始终如一呢?你刚开始跟信徒说这个财是盖庙的,你就不能拿去供僧。就是你刚开始是什么因缘,最后就是什么因缘,这叫做摄一。佛法也是这样,你在教授的时候也是要始终如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重谛实故,要尊重真实的情况。
菩萨应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
三二(38)大菩提心恒为道故(无杂染心)
你教授弟子,并不是希望得到弟子的回馈、供养,是完全为了要成就大菩提心,这个叫第十六、安立彼业,十六、安立彼业。
这个彼就是弟子,使令这个弟子能够安住在自利利他的菩萨道业中,把这样的佛法传递给下一代。
好,这个地方讲到三十二种业,我们回到《讲义》。这三十二种业叫做义处,就是菩萨的因地,这个地方所引用的经是《大宝积经》。我们接下来看丑二的释义:
丑二、释义(分二:寅一释说意趣;寅二释业差别)
寅一、释说意趣
这个释义是无着菩萨对这三十八句的解释,这个解释分两段:第一个先说明它的意趣,再说明它的业差别。先说明意趣:
如是诸句,应知皆是初句差别。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
总而言之,前面所说的三十八句、或者讲三十二个法,都是一个初句的差别相。什么叫初句呢?就是你希望使令一切有情生起利益、生起安乐的坚定希望,就是为了这样,才发出三十二个法门,就是每个法都要跟一切有情利益、安乐、增上相随顺。
寅二、释业差别(分三:卯一略标;卯二别显;卯三总结)
卯一、略标
业差别当中,先略标,再别显。先看略标:
此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句,有十六业差别应知。
十六种业是无着菩萨的解释,无着菩萨用十六种业来解释三十八句,其实前面已经说过,我们先念一遍,再作一个总结:
卯二、别显
此中十六业者:一、辗转加行业。二、无颠倒业。三、不待他请自然加行业。四、不动坏业。五、无求染业,此有三句差别应知,谓无染系故、于恩非恩无爱恚故、于生生中恒随转故。六、相称语身业,此有二句差别应知。七、于乐、于苦、于无二中平等业。八、无下劣业。九、无退转业。十、摄方便业。十一、厌恶所治业,此有二句差别应知。十二、无间作意业。十三、胜进行业,此有七句差别应知,谓六波罗蜜多正加行故,及四摄事正加行故。十四、成满加行业,此有六句差别应知。谓亲近善士故;听闻正法故;住阿练若故;离恶寻思故;作意功德故,此复有二句差别应知;助伴功德故,此复有二句差别应知。十五、成满业,此有三句差别应知,谓无量清净故、得大威力故、证得功德故。十六、安立彼业,此有四句差别应知,谓御众功德故、决定无疑教授教诫故、财法摄一故、无杂染心故。
卯三、总结
如是诸句,应知皆是初句差别。
这个地方是把大乘的因地,从三十八句合成三十二个法,再会归成十六种业。前面是长行,这以下我们看偈颂:
癸二、颂
如说:
由最初句故,句别德种类;
由最初句故,句别义差别。
由最初句故,是讲德种,就是佛的功德,佛功德的总相叫初句。什么叫总相呢?就是最清净觉。如果我们为人解说什么是佛的功德呢?简单的说就是最清净觉,所有的功德以清净觉当作基本。如果你要开显,那就有二十一种差别,有很多自受用、他受用的二十一种功德,来赞叹佛的功德庄严。从因地来说,由最初句故,句别义差别。当有人问你:什么是菩萨道的根本精神呢?请你简单的说明一下。我们也可以说:谓于一切有情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这是菩萨道的基本精神,开出来就是三十二个法、十六种业,这是它的别相。
前面的所知相是偏重在理论的说明,什么是依他起相?有杂染的因果、有清净的因果。什么是遍计执相?在染净的因果当中,我们产生很多的妄想执着。第三个讲到圆成实相,它的本体都是毕竟空的。理论讲完以后,这个地方是套入实际的大乘修行,从三自性发明大乘果地的功德,从三自性发明大乘的因地,来作一个总结。所以到这个地方,所知相我们全部学习圆满。
我们今天讲大乘的因地,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一个菩萨,首先你要先了解自己。一个人不了解自己,那这个人是糊涂菩萨,你不可能有进步的。就是说你要经常要用这三十二个法来观察自己,你到底是哪一方面的善根强?哪一方面的善根最薄弱?因为我们经常活在习惯性,我们永远会在自己好的那一方面不断的进步;在弱势较差的部分,永远就是保持弱势:这是不对的。我们修行不能够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样是不对的,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三十二个法,它就是一面镜子,你一照下去,你很清楚的看到自己。看到自己,你就知道哪些是非常急迫要调整、哪些是比较不急迫的,你的修行就会有一个方向出来。
所以我总是觉得一个修行人,第一个,你不一定要先了解别人,这个都不急,你要先了解你自己。先了解自己,你才能够进步。了解自己,第一个用法来了解自己,第二个更深的说,用观照来了解自己。我们前面讲到三自性,遍计本空,依他如幻。遍计本空,就是修空观把这些因缘所生法都消灭以后,我们能够回归到我们一念的清净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诶,这个是你真实的自己,原来这一切的善根也好、烦恼也好,都是因缘所生,这也是了解自己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第二个依他如幻,就是说虽然清净,但是所有的法都可以创造出来。你心念一动,就落入了依他如幻,你也可以创造善根、也可以创造烦恼,所以透过观照,也可以了解自己。这个地方,我们今天所说的,是偏重在用佛法来了解自己。
好,最后我们回答一个问题。
【学员提问】:法师慈悲,请把第十四、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再作解释。
【师父答疑】:我们先打开〈补充讲表〉第二页的第十四、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这个法门,有它的权跟实。权就是说这个法的当体,我们讲持戒,持戒的当体是来世的人天果报,《律》上讲很清楚:名誉及利养,死得生天上。就是持戒的当体,它是得到有趣的安乐,就是尊贵身;但是菩萨必须把这个法,引导到无上菩提。就是说佛陀施设这个法的时候,持戒的当体,它让你来生得到人天果报以后,这个法的力量就消失了,正常是消失了。如果说你没有发菩提心,你去受戒的果报,来生得到天人,持得庄严一点得到天王,这个法的力量就消失了。但是菩萨因为他内心当中,有清净广大的菩提心跟智慧,当他清净的菩提心去接触这个法的时候,这个法会让菩萨生到天上去;但是这个法的力量没有消失,它会继续的引导他再往前走。就是用自己的心力,把这个法的力量加强。这样讲不知道大家能够理解吗?就是说这个法的当体,它只是人天果报;但是你要把这样的力量加强到更大,就是我们祖师经常说的:以大融小,无法不大。
所以智者大师说:一个读过《法华经》的人,对他来说没有所谓的五乘。你说这是人天法、这是声闻法,对《法华经》来说,这是开玩笑,因为所有都是成佛的法。但是你没有读过《法华经》的人,的确这个法对他来说是五戒、对他来说是十善,是人天果报、是什么果报,这个车乘的确有一定的到达。一个人没有得到《法华经》的传承思想之前,这个法门本身的确是有差别,所以才须要判教。这个法,它的体宗用是什么?你受持这部经,它最后的效果到哪里?这个车子开到台中停止了,不能再开了,你再开你要换车子。这个车子可以载你到台北去,这个飞机可以载你到美国去,这个车子的确有它的差别相。但是你读了《法华经》以后,《法华经》以大融小,无法不大这样的智慧产生以后,所有的车子它只到一个地方去,就是成佛。不管你是扫地,扫地是人天果报,扫地对他来说是成佛的资粮,这个就是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就这个意思。它能够开权显实,这是菩萨的菩提心跟正知见的引导,用心力来引导法的力量。
我们一般人的心没有力量,就是用法,完全听法的招呼,由法来引导心,那我们是被动的,那这的确是有五乘的差别,不能否定,法的确有高下;但是当你的菩提心在主导的时候,法就没有高下。所以有时候你读经典,你会觉得:佛陀一下子说法有高下,一下子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不是矛盾吗?佛陀说这是人天法、小乘法,这就是高下了嘛!但是讲到《法华经》的时候,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譬如众流,汇入大海,那么你要懂它的真实义是什么。佛陀的意思就是说:你没有发菩提心之前,所有的法对你来说都有高下,因为你的心是受法来主导。你受五戒,得人天果报;修禅定,得色界果报;修智慧,得出世解脱:法的确是有高下。但是你的菩提心成就以后,你是以心来引导法,这个时候的法,完全没有高下的分别。正如《梵网经》所说:
《梵网经》: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你是以一心为宗,所有的法都是在庄严一念的心性,那这个法就没有高下,这个时候,你需要什么法,这个法对你就是妙法,所有的法只是趋向成佛的布局而已,这个就是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
好,我们所知相这一科就讲完了,是讲到生命的差别相。下一堂课我们讲入所知相,如何来进入生命的真相,如何来改造自己,这第三段讲到修行的方法。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